《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

ID:26023678

大小:1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4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_第1页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_第2页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_第3页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_第4页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_第5页
资源描述: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 目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序目录   关于中国古代变法改制思想资源之历史回顾 这是我在春秋书院两次讲座的讲稿,题目是书院定的。这二次讲座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和改制,大体上都属于改革的范畴。改革和变法,实际上是过若干年必然要产生的,是由统治者自我调整利益关系的一种措施。任何法制,或者一种社会秩序,时间长了,它必然会积叠许多矛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同样如此,习李新政这个说法,实际上也是人们对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的期待。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过改革,有的成功,也有的半途而废最终失败。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他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

2、虽然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新法还是保留下来了,故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受益于商鞅变法的。当时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是成功的,使赵国抵御了匈奴的进攻。有一些半途而废的改革,往往是顶层的动摇与变换,如王安石的变法由于神宗和哲宗年间的反复,造成新旧党争,反而导致了北宋的垮塌。张居正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死了以后,也被后人倒算账,一家子都倒霉,当然这也与其自身在生前太张扬有关系。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在历史上完全是倒退的改革也有一个案例,那就是王莽的改制,改革现在是一个最时髦的名词,什么东西都往这个框里装,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了解

3、一下中国古代的改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启发。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的历史进程及其思想基础,究竟是怎么回事,从方法论上讲解剖一个典型,对人们思考问题是有益的,因为解剖一、二只麻雀便能知道其他麻雀的五脏六腑了。而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是可以互相对比的历史事件,它们或许对我们认识各种情况会有一点启发。商鞅变法,虽然他自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他这次变法,应该说还是功在千秋。王莽在汉末的那次改制,应该说是失败的,加剧了内外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新莽的崩溃和灭亡。所以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上改革的

4、一些重大问题有帮助。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变法和改制,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应对内外挑战而对自身的一种调节和改良,它必然也会涉及到统治集团内部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故这个调整过程在统治集团内部必然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甚至有可能激化为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二次变法和改制,在形式上也有区别。商鞅虽然是秦的客卿,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图强,不改变秦王朝原来的基本架构,虽然商鞅个人遭遇很悲惨,但他变法的成果,对秦王朝的发展和最后统一六国,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王莽的改制则不同,他要应对元、成、哀、平以来积叠下来的矛盾,而他这个改制又是为了改朝换代,在以外

5、戚身份擅权的基础上,用新莽代替刘汉,结果西汉垮了,新莽也覆灭了,他自己弄了一个身败名裂。既然是变法和改制,当然都会对原来的政策方针作某些重大的调整和变革,而这些调整和变革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思想资源。如商鞅变法所秉承的是法家的思想,商鞅本身便是一个思想家,之前有李悝,同时期还有申不害,之后集大成者是韩非。王莽改制所吸取的思想资源则来自儒家。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都有适应自己需要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也存在各种不同形态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历来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尽管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别,二者之间往往既是互相对立,

6、又是互相补充的。有时候斗争的一面占主导的地位,或者说分化的倾向占主导地位。有的时候则是综合占主导的一面,以一个流派为主,综合其他一些思想流派。它不可能是单一的,讲国学不能只讲儒家一家,应把儒家之外,先秦的诸子放在一起考察。其实先秦诸子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战国至秦统一这个时期,从政治角度讲,法家占据主导地位,儒生都不怎么得志。陈胜起义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子孔鲋便跑到陈胜那儿去,任陈胜的博士,而且死在陈,从这一点上可见儒家在秦是不得意的。项羽死了以后,楚的其他地方,都投降从秦的关中打来的刘邦了,只有鲁国不下,他们看到项羽的

7、脑袋之后才投降,刘邦最终把项羽以鲁公之礼葬于榖城。从战国到秦,儒家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存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被坑的并非都是儒生,首先是曾欺骗他的术士。如叔孙通作为儒生,长期为秦的博士,后来才投奔刘邦。法家作为主流意识时,也没有把儒家斩尽杀绝。秦末汉初,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是黄老之学,从太常博士的组成看申商、纵横及儒生都占有一席之地,自秦至汉初二本大的综合性著作,《吕氏春秋》与淮南子都是综合各家学说而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是田蚡为丞相时,“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向风

8、矣。”(《汉书·儒林传》)这样才把其他各家排斥在太常博士之外。从理论上提出这一方针的则是董仲舒天人三策中关于《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其云:“《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