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ID:25996032

大小:6.58 MB

页数:84页

时间:2018-11-24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_第1页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_第2页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_第3页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_第4页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12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睡眠障碍等。严重者出现自杀冲动,是世界上最易致残的疾病之一。34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约为3%-5%,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被称为“第一心里杀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为抗抑郁药治疗有医学研究表明,在就医的半数患者中,抑郁症发作在6个月内可以缓解,3/4的患者在两年内可达到临床痊愈,90%的患者会对至少一种抗抑郁药或合并治疗干预有效;此外,抗抑郁药的巩固和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6抗抑郁药应用的广泛性7美国疾病控制

2、与预防中心报告8处方量与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9因此,掌握抗抑郁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促进合理使用抗抑郁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显得尤为重要。101抗抑郁的药作用机制。2抗抑郁药的分类、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3抗抑郁药合理应用注意事项。目录111抗抑郁药作用机制12尚未完全阐明1抗抑郁药作用机制研究认为,与遗传、心里、神经内分泌等因素诱发中枢NA、5-HT、DA、Ach和神经递质含量降低及其受体功能下降有关。目前131.1单胺递质理论1.3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理论1.2神经递质受体理论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假说141.1单胺递质理论抗抑郁药最早

3、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早期对丙咪嗪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其病因可能患者脑内NA的功能不足有关。单胺递质理论认为,抗抑郁药主要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NA和5-HT的再摄取,增加突触后膜受体部位的神经递质(NTs)浓度而起效。15单胺递质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抗抑郁药临床效应的滞后现象。有些抗抑郁药并不抑制NTs,如米安色林。有些药虽抑制NTs的再摄取,却没有抗抑郁作用,如可卡因。161.2神经递质受体理论研究表明大鼠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后,大脑皮质的AR、5-HTR、GABA、DAR和M-AchR的数量均发生改变,由于不同的胺类受体数量改变程度不一,故推测抗抑郁

4、药没有统一的作用机制。长期服用抗抑郁药能下调脑内β-AR数量,但是不影响亲和力,因而普遍认为TCAs下调β-AR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由此提出了神经递质受体理论。17神经递质受体的局限性有些抗抑郁药长期服用并不下调β-AR和5-HTR,且不良反应比TCAs小。如氟西汀、文拉法辛等。说明β-AR下调并不是产生抗抑郁作用的必要条件。181.3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传导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抗抑郁药的作用模式已从受体水平转向NA和5-HT受体偶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研究发现,抗抑郁药可能有多种作用靶标,不同的抗抑郁药通过不同的靶标起作用,但在信号转导上是一致的,最终均通过

5、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功能蛋白磷酸化、神经营养因子合成增加,神经生成增多、正常突出联系的形成并调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HR)基因转录,逐渐改善抑郁患者的情绪。191.3受体后神经细胞信号转导理论研究也表明,影响信号转导的时间与抗抑郁药产生临床效应的时间相一致,合理的解释了抗抑郁药临床效应滞后现象,从而弥补了单胺递质理论和受体理论的不足。20单胺递质浓度的增加和受体的下调或上调只是抗抑郁药作用的起始,是信号转导的基础,最终将启动转导级联反应而产生相关效应。小结21抗抑郁药分类、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22HCAsMAOIsSNRIsNaSSAs其他TCAs抗

6、抑郁药2抗抑郁药的分类SSRIsNARIsSRIS23中药材2.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药名剂量范围(mg/day)丙咪嗪imipramine氯米帕明clomipramine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塞平doxepin50-30075-25050-30075-30024TCAs:临床应用广谱抗抑郁药。适用于各种抑郁症。疗效肯定。(治疗重症抑郁症比新型抗抑郁药更为有效)25TCAs:常用药物作用特点•丙咪嗪:具有振奋作用,适用于迟滞性抑郁,不宜用于激越性或焦虑性抑郁。•氯米帕明:对难治性抑郁症、内因性抑郁症及强迫症有独特疗效。•阿米替林:镇静作用

7、较强,主要用于焦虑性或激动性抑郁症。•多塞平:对多数伴焦虑和失眠的抑郁症作用较好。26TCAs:不良反应•TCAs治疗指数狭小,在治疗剂量的2-6倍即可产生严重毒性,其中最危险的心脏毒性,可导致QRS或QT间期延长,引发猝死。•阻断H1受体:镇静、嗜睡、体重增加和低血压等。•阻断M受体:口干、视力模糊、便秘、尿潴留、记忆损害和窦性心动过速等。•阻断α1受体: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和反射性心动过速等。27禁用•粒细胞缺乏症•严重心、肝、肾损害•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妊娠头三个月慎用•癫痫患者•老年人•心肌梗塞TCAs:禁忌症28TCAs:撤药综合征•突然停药发生率高

8、(发生率16%~100%)。•高剂量发生率高。•症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