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88851
大小:5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及路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及路径研究-->1绪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各大城市均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生活成本较高、生活效率低下、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等大城市通病。有些城市容量已经饱和,甚至在超负荷下“运转”,如2011年兰州市人口密度达到1.6万人/平方公里,城关区人口密度是上海市最密集地方的两倍还多,城市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因此,开发城市新区已成为各大城市进行空间整合优化、人口疏散、产业跨越转型发展、解决各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自1990 城市新区经济发
2、展的动力及路径研究-->1绪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各大城市均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增大、生活成本较高、生活效率低下、住房问题日益突出、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等大城市通病。有些城市容量已经饱和,甚至在超负荷下“运转”,如2011年兰州市人口密度达到1.6万人/平方公里,城关区人口密度是上海市最密集地方的两倍还多,城市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因此,开发城市新区已成为各大城市进行空间整合优化、人口疏散、产业跨越转型发展、解决各类社会发展的矛盾、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自1990年国家批准设立上海浦东新区以来,
3、又先后设立了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兰州新区五个国家级新区,除此之外,各省、市、自治区根据自身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图,规划、建设了许多城市新区。这些新区的开发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起到缓解城市要素过度集聚,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有的新区甚至还承担着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任务,如上海浦东新区已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天津滨海新区定位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一部分城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①城市新区的战略目标不够清晰有些城市没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盲目跟
4、风设立新区,甚至摊大饼式地建了多个城市新区,没能从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上考虑为什么要建新区,建一个什么样的新区,只是生硬地将城市的各种要素往新区集聚,一定程度上,使新区成为一个孤岛式的经济发展区。②推动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不够明确城市新区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动力因素的推动,而在其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受的主导力也不同。但现实是许多新区没能就所处的内部与外部发展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充分挖掘、梳理出、组织起、利用好推动新区经济发展的各种动力,以至于错过发展的良好时机。③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不够明确我国很多新区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发展路径。有些新区只是
5、简单的强调大力兴建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政府在新区的建设中大量“输血”,而没有很好的培育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新区建成或部分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新区仍是入住率和就业规模极低的“空城”[1]。尽管有些新区以集聚产业为目的,但产业与其他区域过于趋同,没能根据区位优势等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从而导致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缓慢,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1.1.2研究的意义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①尝试从系统科学理论、力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角度建立推动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型,并提出城市新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由于城市新区类型不同,其经济发展的路径不
6、同,并且在发展的各阶段推动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也不同,这对我国城市新区在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挖掘动力因素、明确发展路径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②以兰州新区为例,用SWOT方法分析兰州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提出兰州新区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四个战略目标的具体举措。对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对于城市新区的研究,国外主要从规划理论、城市管理与社会问题及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①城市新区规划理论19世纪初,霍华德
7、关注到大城市中城市贫困、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及土地所有制等问题后,提出了在城市郊区规划建设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田园城市”[2]。从城市规划理念上,霍华德将城市与乡村因素第一次融合到一起。但是,“田园城市”规模小,人口密度低,城市要素缺乏,配套服务不全,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基础上,美国学者泰勒(Taler)在其著作《卫星城镇》一文中提出,为了疏散大城市人口以及承接城市工业转移,在与大城市相距一定距离的外围空间,规划建设一圈“卫星城”来缓解城市过大的各种问题[3]。20世纪60年代后,以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的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