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73979
大小:5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4
《中职农林类专业办学模式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职农林类专业办学模式初探中职农林类专业办学模式初探 【摘要】近几年来,全省中职农林类专业办学维艰。其原因除农业经济和学生观念等因素外,与中职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不无关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已着手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模式的探索,2003年6月我们把该办学模式探索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项目,向美国福特基金会提出了援助申请,共获得18.5万美元项目资助,2007年10月已完成结题工作。本文就项目的背景及工作成效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工作中的问题。借此供同行共享。 【关键词】农林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一、项目背景及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即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以传统农业作业为手段的单户型农业逐步转变到以规模农业为前提的以机械作业为手段的产业型、集约型农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村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其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途径应该怎样适应并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适应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需要,我校开办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学生种植和养殖技术;九十年代,我国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提出了农业产业化这一目标,我校适时调整了农林类专业为三个专业方向,一是种植专业方向,二是现代养殖专业方向,三是园林技术专业方向,培养学生规模化种养专业知识和园林建设知识,并提出
3、了农业的四大工程,即园林花卉工程、蔬菜无土栽培工程、现代养殖工程、生物技术工程,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为我县农业培养了大批适用技术人才;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和本世纪初,我国农业出现了公司+农户型合作机制,农民土地实行了租让等流转形式,大批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普遍提高,产生了许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相当多的农民既是农业生产者,也是农业企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办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进入本世纪之初,我校提出了学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林专业办学模式,我们旨在通过产教结合这一方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2003年6月,我校向美国福特基金会提交了关于
4、构建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模式探索的项目申请,8月该项目获通过并获得基金会18.5万美元资助,2007年9月该项目完成结题工作。 所谓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是指:学校培养人才,公司进行科研试验和产品开发,基地试种示范,再将成功的品种推广到农户,农户生产后由公司回收,经加工后推向市场。 学校+公司+基地+农户办学运行模式,其实质是一种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构建这一模式的目标有三:①探索农村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的方式和途径;②探索为农业经济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③试图为农村职校农林专业提供一种办学方式方法。 二、本项目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5、 我们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L. 1.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包括农业生产的市场调研,学校及学员现有技术和技术需求调研,领导观念和相关政策法规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当地农产品生产及市场情况,了解了农民技术需求情况,了解了各级领导对农村职校的办学定位,为我们重新确立农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探索提供了依据。 2.开展了参观活动 三年中我们先后组织专业教师、公司员工、学生和各级领导参观考察了国内外许多农业及其农业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地区和单位,多次参加了国内大型农业博览会和农业论坛。通过参观学习,逐步更新了各级领导、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学生和学员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农村职校在人
6、力资源开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认识到新理念、新技术给农业带来的效益,并能主动学习和借鉴外地或外国的经验。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农业还比较落后,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①要发展农业科技、用现代手段武装农业;②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须将财政收入较大幅度向农业倾斜;③要发展品牌专业和特色农业,走特色发展、规模发展之路;④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初级农产品变成适用于国计民生各方面需要的产品,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极大的提高;专业教师认识到了教学必须以服务学生、服务农业、服务市场为目标,不知不觉中,他们调整了教学计划,改变了
7、以往纯粹以书为本的作法;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认识到要发展企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转换企业经营体制。 3.开展了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分为三个层次:①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培训;②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③学生和学员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学会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业规划等方面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类人员的技能水平,为项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管理和技术基础。 4.开展工作汇报和工作协调会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