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37190
大小:6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3
《窦桂梅:家庭教育谨防四大误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窦桂梅:家庭教育谨防四大误区 【窦桂梅简介】 1967年4月出生,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
2、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女士是清华附小的校长,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对语文教学、家庭教育、家校合作都有深入的研究。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语文教学的使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窦校长,您是语文老师出身,那我们就从小学语文教学聊起。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教育界一直有争论,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窦桂梅(以下简称窦):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是一个伪命题。语言本来就是一种交际工具,当然具有工具性;语言是存在之家,所有的人文精神不能不通过词语保存
3、下来,语言又天然具有人文性。这两者根本不能割裂开来。广义来说,“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内容,而借助“听说读写”所表的情,所达的意,自然就是思想人文因素了。 记:您认为语文教学的使命是什么? 窦: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使命是努力给学生打下两个底子: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 记:这两个底子具体指的是什么? 窦:形象地说,就是给孩子们耕耘两个园子,一个田园,一个花园。田园种植农作物,玉米、水稻、萝卜、白菜,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相对应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等知识。但一
4、个人只是吃饱还不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享受。就是说,学习语文的过程,一定有精神花园,文学审美、存在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方能显现出来。 记:为了耕耘好这两个园子,老师该做些什么?您在工作中做了哪些尝试? 窦:近几年我提倡主题教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用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表达教师对于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利用经典文本,如《三打白骨精》《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突出作品主题,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落实语文学科知识,让“花园”和“田园”同时得到耕耘。另一方面,为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我提
5、出了语文“三个一”质量目标,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并细化到每一个年段,每一个学期,甚至每一堂课中。这“三个一”中的“好”是一种文学表达,体现为工具与人文合为一体,是主题的具体化。 记:请详细谈谈“三个一”质量目标。它们是如何体现在主题教学中的? 窦:大家知道,一篇文章有四个基本要素,主题、素材、结构、语言。凡是称得上“一篇好文章”的,素材一定是真实、充实的,而不能是虚假、苍白的;语言一定是顺畅、明丽的,而不是粗俗、零乱的;结构一定是完整、合理的,而不是拖泥带水、头重脚轻的。而
6、所有这些要素的统合都指向主题,因为主题是生命与思想的灵魂。好文章的标志,主题一定是走向了光明而不是阴暗,高尚而不是卑下,美好而不是丑恶。为了实现“一篇好文章”的质量目标,就必须将主题落实在与“一篇好文章”有关的教学内容上。“一副好口才”“一手好字”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和生态下产生的,里面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可见,“三个一”的质量目标从来就不是一个纯技术、纯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把语文散乱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整合了起来,目的是打好学习的底子和精
7、神的底子。 以这样的课堂,落实这样系统的知识,学生在获得语文学科知识积累的同时,获得文学、文化的熏陶,民族情感的积淀,语文学科知识才真正成为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生有用的知识。小学语文要让孩子获得这些知识,既理解这个世界,又欣赏这个世界。 家校联合很重要 记:您做过多年的老师和校长,对教育有深刻的认识。请问,您怎么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窦:清华附小对教育基本的定义是,既不注重素质教育的唯一,也不注重应试教育的唯一,因为我们不能以应试教育的唯一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也不能在素质教育的掩护
8、下无所作为,两者必须兼而有之。这是我的态度,也是清华附小的态度。 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兼而有之,是不是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窦:对学生的要求,不在多和少,而在于要求什么。 记:此话怎讲? 窦:比如,现在社会上大谈减负,大谈尊重孩子,却大多表面化。家长一方面溺爱孩子,一方面又不停地向孩子施加压力,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都是不真正了解孩子需求的做法。说穿了,那些是家长的需求,不是孩子的需求,家长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这能叫爱孩子吗?能叫尊重孩子吗? 记:对家庭教育,许多家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