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917051
大小:79.0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3
《《六国论》优质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六 国 论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苏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2、掌握和积累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词句。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语境揣摩、辨析词义及活用的能力。4、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1、结合课前预习,课上要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结合课后苏辙的《六国论》指导学生作比较阅读,扩展阅读视野,加强对课文的理解,锻炼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言:1.历史的兴废、有许多史实让人握腕叹惜,成为经久不衰的谈论话题。例如: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勾践灭吴》,
2、写的是春秋时期的吴越之战,越国最初亡国,越王勾践成为阶下囚。后来卧薪尝胆,长期准备,终于富国强兵,一举灭吴,让后人唱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慨叹,并以警策后人。2.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然后经过短短的十五年,又迅速地走向灭亡。这也是历史兴废中的一件大事,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长久谈论的话题。以这件事为题材的文言文,我们已经学过两篇,请举出:板书:《过秦论》、《阿房宫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以此事为题材的文章―――板书课题:六 国 论3.三篇文章虽属同一题材,但论述侧重点不一样。前两篇侧重论述,秦亡的教训,后一篇侧重论述六国灭亡的教训。主题也不一样:《过秦论》中
3、心论是什么?[仁义不施而改守之势异也。]《阿房宫赋》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那么,我们今天学的《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4.这三篇文章虽然同话一个话题,但时代各不相同:板书:《过秦论》―――西汉初年(汉文帝) 《阿房宫赋》――晚唐 (唐敬宗)育 《六国论》―――北宋 (当时统治者)为什么同一件事,后来人老去唠叨呢?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民富国强,这种定作动机叫[借古讽今]板书:《过秦论》(汉初。贾谊)――仁
4、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劝汉文帝“安民”休养生息;《阿房宫赋》(晚唐。杜牧)――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对唐敬宋大兴土木发出警告;借古讽今《六国论》(北宋。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4.当时的时代背景到底怎样呢?看胶片:5.有关作者:1)看注解①;2)补充(教参)二.教学课文第一段:1.生字词,2.朗读: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4.口头翻译:5.内容分析: 1)本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2)这个论点指出了什么? [六国之的原因。]3)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又是从哪两方面? [反面和正面。反面――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弊在赂秦。]
5、教师讲评:这句话排除“兵”和“战”的因素,强调“赂”是真正原因。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4)接下来引出两个分论点。哪两个?请用原文回答。六国破灭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在赂秦也。弊在赂秦 B、不赂者以赂者丧。5)请总结段意:[提出中心论点与分论点。]6)引导背诵。三.教学课文第二段:1.生字词:厥jue暴pu2.朗读: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4.口头翻译:6.内容分析:1)总结段意:育[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分三小层:一层:诸候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得失的变化――结论:秦之所大欲,诸候之所大患固不在战;二层:赂秦的情形和结果――结论
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三层: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说明赂秦的危害,2)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3)看幻灯片《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4)引导背诵。先分层背,再联起来背。四.教学课文第三段:1.生字词: 赢yíng 洎jì 谗chán 诛zhū 邯郸hándàn 郡jùn 殆dài2.朗读:3.字词讲析,疏通文意:4.口头翻译:5.内容分析:1)总结段意:[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2)三小层:一层:单说齐国灭之产原因,(指出齐虽不曾赂秦
7、但“与赢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保全。)二层: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既不“赂秦”也不“与赢”而有“用兵之效”,但其灭亡的原因:燕则“以荆卿为计”;赵则“洎牧以谗诛”,“用武不终”;客观上则是“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其灭亡是“诚不得已”。三层: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不附于楚,燕赵有正确的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3)教师讲析: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 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