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

ID:25874053

大小:6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23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_第1页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_第2页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_第3页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_第4页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从动力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意志和行为往往是受到情感的驱动,这乃是基本的人类生存经验,借用康德的术语说情感自身可以是实践的。但在康德本人的观点中,首先,被情感驱动的行为是非创造性的、被动的、被决定的自然因果环节,此类行为不能归因于主体;其次,情感在什么经验条件下能够驱动行为,不但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个人身上也可以变化多端,所以情感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绝对秩序;第三,由于前面两点,情感不可能为伦理学提供普遍基础,因为它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毋宁说与责任的原

2、则和意志的道德性相悖。康德也将这样的情感驱力称为病理性的(pathologischen)。总之,在康德看来,情感是被动的和无序的,所以不能作为伦理学的基础。  探究事实、秩序与可能性———论舍勒的情感伦理学从动力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意志和行为往往是受到情感的驱动,这乃是基本的人类生存经验,借用康德的术语说情感自身可以是实践的。但在康德本人的观点中,首先,被情感驱动的行为是非创造性的、被动的、被决定的自然因果环节,此类行为不能归因于主体;其次,情感在什么经验条件下能够驱动行为,不但因人而异,甚至在同一个人

3、身上也可以变化多端,所以情感本身并没有什么必然的绝对秩序;第三,由于前面两点,情感不可能为伦理学提供普遍基础,因为它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而且毋宁说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道德性相悖。康德也将这样的情感驱力称为病理性的(pathologischen)。总之,在康德看来,情感是被动的和无序的,所以不能作为伦理学的基础。  在康德之后,再要以情感作为基础来建构一门伦理学,并在相同的哲学深度上与康德对抗,并不是容易的事。这正是舍勒的伦理学值得我们关注的原因。相比康德所关切动力的问题,舍勒的出发点更多地是人心灵

4、中对价值的静态朝向,由于所有的动力和行动(认识活动、道德行为)都必须在这些朝向中获得其可能性,所以对舍勒来说,价值的现象问题比动力问题更为基础和原始。并且,按照舍勒,这些基本的价值现象,都是由本原的意向性情感来把握的最基本的事实是价值事实,而最基本的情感是价值感。在此意义上,舍勒的价值伦理学才称为情感伦理学。  关于舍勒的情感伦理学,本文将分为三个要点来论述:价值事实、价值秩序和价值的可能性,分别对应着舍勒划分的三种本原情感的类型-阶段:意向性感受、偏好-偏恶、爱-恨。  一、意向性感受与价值事实  

5、舍勒情感伦理学的第一个要点是价值事实。这是由对伦常事实的追问引导出来的,舍勒先是问:是否存在伦常事实?如果不存在,那么我们说某存在者是善的或恶的,雅致的或低贱的,正义的或不义的,意味着什么?就此,舍勒探讨了三类回答方式,分别是心理学的、唯理论的和唯名论的,都无法让人满意。后来,舍勒改变了问法,不再讨论伦常事实在哪,而直接针对伦常与事实的关系:  价值状态与实事状态是什么关系。需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这样的价值状态是否必定是必然地奠基在一个实事状态之上,或者,它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事实情况而被给予,或

6、者甚至相反,一个实事状态是否始终只能奠基在一个价值状态上而被给予这是直指伦理学核心的真问题,其革命性非同一般。因为一旦能够证明伦常价值本身自成一个客观的事实域,就能有一门摆脱所有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绝对伦理学;如果这个事实域是由情感来把握的,那么就能有一门绝对主义的情感伦理学;如果价值事实还是非价值事实的基础,情感就不但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且是其他一切认识和意愿活动的基础,那么伦理学就是第一哲学,先于认识论和存在论。可见,舍勒提出的问题包含着伦理学和哲学上激进的革命性。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处理哲学传

7、统中的价值与事实之二分。舍勒提到,霍布斯和尼采都主张道德善的主观性、因人而异,价值本身不是独立的客观事实,他还引用了尼采的话没有道德现象,惟有对现象的道德阐发。尼采这句话的意思即是说,所有的本原现象-事实都是价值中立的,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雪是白的,都与价值无关,只有当人按照自己的喜好阐释了这些事实比如,我喜欢雪的白色才有了价值这回事。然而,舍勒却针锋相对地指出:  并不是对一个价值不同的被给予之物的添加会把价值分派给那些心里之物(类似于内直观的内涵),而是相反,一种从原初被给予之物中或多或少人

8、为的取走(可以说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减法)才借助于一种对某些感受、爱、恨、愿欲等等行为的明确的不进行而产生出价值无涉的客体。也就是说,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客体被主观阐释之后而形成了价值,相反,是认识者在原初被给予物中取走-忽略了价值,才有了价值中立的客体。换句话说,自然科学的事实都以伦理-价值事实为根基,正是伦理事实中的价值维度被遮蔽了之后,才有了所谓价值中立的科学事实。舍勒这一颠倒,是极具革命性的天才创见。由此,所有原发的对世界一般的行为举止,不是一种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