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865218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3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研究进展论文姜益常邵加龙李远峰董子升李明子【摘要】眩晕为临床上常见症状,近年来由颈椎病所引起的颈源性眩晕也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目前临床上仍没较好的治疗方法,疗效也不确切,针刀医学作为新兴医学,对本病具有一定疗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有关颈源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和针刀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现状,以便临床更好地认识治疗本病。眩晕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中.freel等1在干燥人体颈椎标本上测得钩椎关节突的外上缘与横突孔的距离很近,平均仅为1.4~3.3mm,所以钩椎关节增生形成骨赘很容易造

2、成椎动脉受压而血流动力学失常。龚建平等2使用三维CT曲线重建技术显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影响显著,其中,C4/5和C5/6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所引起的椎动脉迂曲和狭窄占91.0%。横突孔狭窄正常解剖结构上,颈椎横突从椎体侧后方至椎弓根处短而宽。其中央部有圆形的横突孔,椎动脉和椎静脉由横突孔通过。横突孔周围骨质增生造成横突孔狭窄,直接压迫椎动脉时,多发生眩晕。单云官3研究表明C6~3椎间关节骨质增生的出现率左侧明显大于右侧,当增生的骨赘丛后外方占据横突孔,使横突孔内径变小超过1/3时,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颈椎

3、失稳王大川等4的研究中45例颈椎失稳患者中67%合并颈性眩晕。王峰5等报道6例寰枢关节不稳病例,皆有椎动脉受到挤压、牵拉、扭曲和刺激,引发眩晕疗状。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在生理载荷下锥体间的位置关系异常,引起椎动脉第二段牵张扭曲,加之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血流失常。1.2椎动脉血管内源性因素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椎动脉血管本身因素6包括成串珠样狭窄、管壁毛糙、管壁钙化灶、血管部分中断、椎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等,由于这些病理因素的存在会引起椎动脉血流的改变。吴良浩等7通过对67例

4、发作性眩晕患者行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观察的研究显示,颈椎V1段血管壁粗糙、狭窄多数为动脉硬化所致,V4段病变致眩晕的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原因亦为动脉硬化所致。Takakug,结果治疗组治愈50例,好转26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8例,未愈14例,总有效率65%,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李迎真等18将6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针刺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7.7%,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组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优于对照组。3.3针刀结合牵引治

5、疗万仲梅19通过小针刀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的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87.5%。针刀治疗过程中配合牵引,因为颈椎牵引能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既使横突孔间迂曲的椎动脉伸直,又可使钩椎关节增生的骨赘远离椎动脉,从然减轻椎动脉的压迫,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眩晕。3.4综合疗法治疗杨松20通过血塞通药物治疗、颈椎牵引治疗、手法治疗、中药辨证治疗的综合疗法对5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观察,痊愈36例,占72%,好转10例,占20%,无效4例,占8%。血塞通药物治疗能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脑血管;手法治疗能有效

6、地改善椎动脉压迫和痉挛;牵引能扩大椎间隙,恢复颈椎生理曲度,解除动脉压迫;中药辨证论治不仅指标以解除症状,还能有效地治本改善微循环,终止病理。4结语目前,颈源性眩晕的治疗仍以保守治疗为主,疗效不确切,而且易于复发。针刀医学治疗颈源性眩晕有其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其治疗机理未明,不能被大多医生和患者接受。如何使针刀被更多的患者接受,从而更好地为患者解决病痛乃当务之急。参考文献1EbraheimNA,LuJ,hamanSP,etal.Anatomicbasisoftheanteriorsurgeryonthecer

7、vicalspine:relationshipsbetwithvertebralarteryocclusionJ.Spine,1994,19(4):460-462.9戴力扬.脊柱不稳J.颈腰痛杂志,1994,15(4):247~250.10郝永强,施杞,郑松国.大鼠颈椎病实验模型的设计与建立J.中国矫型外科杂志,1996,6(4):282.11武震.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及颈后肌群受长期应力的相关研究.2003级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2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内皮素变化J.中华骨科杂志,199

8、7,17(6):387.13孙静宜,张京珍,孙峰,等.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性眩晕.中华外科杂志,1990,28(10):592.14李曙明,张银刚等.颈部疼痛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9.6.15岑祖怡张维等.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分析.广州医药.2003年第34卷第6期.16黄劲柏.针刀松解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3月第17卷第3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