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摘要】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后效应进行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抗生素后效应已经成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之一,并为临床设计更加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抗生素后效应的概念、产生机制、特点及对临床用药的意义作一综述。【关键词】β内酰胺类抗生素;PAE;PASME;PLIE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是指化学结构中含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酶烯类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
2、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等。由于该类抗生素品种繁多、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安全性好,一直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也是医药界新抗菌药开发的重要领域。目前,抗生素临床给药的方案确立主要依赖于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参数.freelent,PALE)由McDonald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PALE指在一些抗生素的作用后,白细胞吞噬活性或胞内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增强的现象,这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抗生素后效应,表型是PAE延长5,6。Gerber7观察到处于PAE期的细菌在股部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模型中未能被杀死,而在未患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对照组动物
3、中被杀灭的速率很快,从而证明了在体内存在PALE。β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ostβlactamaseinhibitoreffect,PLIE)是指细菌与β内酰胺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短暂接触后,只去除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LIE是在1992年由ThorburnCE等首次提出8,随后不断地得到了证实9,10,11,12,.freelg,1次/d)与青霉素V(250mg,3次/d),疗程均为10d,两者疗效没有明显差异24。头孢曲松的半衰期为8.3h,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可维持有效杀菌浓度24h,
4、对其中度和高度敏感菌所致的各种一般和严重感染,每日1次给药(1~2g)即可达治疗浓度,且每日1g或2g的疗效无明显差异25。头孢克肟的半衰期为3~4h,国外的一项多中心监测治疗显示25,应用本品治疗6361例患有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和尿道感染等,临床总有效率达97.1%,细菌清除率达84%~90%,其中每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1次比分2次给药的临床疗效更佳。实际上,PASME比PAE更符合体内的情况,当药物进入人体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血药浓度会逐渐低于MIC,而亚抑菌浓度对细菌的作用足以改变其代谢、影响细胞壁的结构
5、、降低对上皮细胞的吸附能力,可继续发挥杀菌作用。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PAE效应虽然较短,但PASME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抑菌效应的发挥。Odenholt等26发现,处于PAE期的细菌再与0.2、0.3MIC药物浓度作用,细菌生长可被抑制达6~7h。因此,青霉素G用于一般感染治疗时,先用640万U于1h内静脉滴注,8~12h后再肌内注射40万U,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7,即先给一个大剂量4h达到杀菌作用,未被杀灭的细菌在亚抑菌浓度下受到较长时间抑制,次日,当细菌再次进入,再给予一次大剂量冲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
6、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在进入人体后,两者的血药浓度都逐渐在下降,在亚抑菌浓度下仍然有较好的抗菌活性,PASME可解释此现象。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其半衰期达8h以上,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应用时,当酶抑制剂的血清浓度下降到有效抗菌浓度,甚至清除完全时,仍能保持有效,PLIE无疑起到重要作用。Strayer28等在动物感染模型中发现,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复合给药,他唑巴坦的血药浓度在给药后的2~3h已低于有效的MIC,但仍然保持着抗菌活性;Aguilar等29在体外模拟体内血清的克拉维酸浓度,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与金黄色葡萄
7、球菌接触8h后,虽然克拉维酸的浓度已接近0,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仍然很低而继续保持着抗菌作用。由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一些产酶菌株有了较长的PAE和PASME,同时也产生了PLIE,为维持和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作用起到积极作用。5小结PAE、PASME、SME、PLIE等理论,近年在抗生素领域开始受到重视,这些理论对全面分析抗生素的药效学特点,为进一步优化给药模式,设计更加合理有效地给药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用这些理论来确定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使抗生素应用更加合理科学,同
8、时可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如何充分利用抗生素后效应理论来指导给药方案设计,使抗菌药在临床上得到合理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