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

ID:25838935

大小:5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3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_第1页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_第2页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_第3页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_第4页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_第5页
资源描述:

《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男孩的女性主义的批评理论的“麻烦”【关键词】男孩、女性主义批评男孩教育女孩化  男孩因此成了“有缺陷的女孩”  2006年1月23日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是一群表情木然的美国男学生,一行醒目的标题是“男孩的麻烦”(TheTroublepson)的畅销书《抚养该隐》(现已成美国教师的案头书)。该隐是《圣经》中亚当、夏娃的长子,杀弟弟亚伯,所以成语“抚养该隐”喻指招惹是非,自找麻烦。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教育科研机构的调查数据,说明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教育层次,男生与女生的差距正在拉大:小学男生情感波动、学习困难、语言有障碍

2、的情况比女生多47%,男生学习能力低下者为女生的两倍,留级的比率比女生高60%,更多地进入“特殊教育班”(即我们通常称之的“慢班”)。初中男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比女生平均低11分,自杀率比女生高200%,死亡率高36%,受伤害比例比女生高78%。高中辍学男生比女生高33%,吸毒比女生高30%,升大学意愿比女生低22%。而到了大学,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中大学本科男生比例下降了24%,世纪末时只占44%,而30年前这个比例是58%。  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在世纪之交提出具有更大的背景,而且女性主义在其中竟难逃干系。

3、促使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男孩教育女孩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体制似乎受到了女性主义的负面影响:过去20年的教育体制把好学生的标准量化,从幼儿园起,循规蹈矩和语言记忆成了评判成功的原则,儿童从6岁起就开始接受标准化考试,以此为导向的授课灵活性越来越少,课堂注重语言训练,要求学生守纪律,轮流发言,增加提高班人数和提高考试成绩成了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这里,女孩的行为方式变成了男孩的行为准则,女孩的优势成了评价男孩的对照,相当一部分男孩也就因此成了“有缺陷的女孩”。男孩的特征是多动、大脑组织杂乱、行为难以调教、爱钻牛角尖,以女孩的

4、行为和思维方式来量化、规范男孩,无疑突显了男孩的劣势,“放大”了男孩的“不利”因素。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男女差异现在被突出地描述为“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男孩子“生物上、生理上、心理上都和女孩有差别”,教师必须正视这些差别,摒弃“生物学上不尊重男孩子的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半个世纪之前女性主义兴起之时强调的正是男女差异的“后天习得”性。波伏娃在《第二性》(1949)中就指出,生物科学证明性别特征不是由永恒不变的生物因素决定的,她的结论“女性特征现在不存在,过去也从来没有存在过”曾经鼓舞过一代女性主义批评家。巴特勒

5、在其名著《性别困惑》(1990)中也宣称:性身份是个自由流动的变数,不同的性展示行为构成不同的性别认同。  世道真的变了!  30年前,女孩教育落后,因此1972年美国制定联邦法案,强制性规定学校要在教室里和活动场所为女孩提供平等机会,并为此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提高女孩成绩。1992年美国大学女性协会报告说,女孩在数理化方面仍然落后于男孩。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女孩在所有方面已经赶上男孩,很多女性主义者仍然把女孩描绘得“可怜兮兮”,继续争取巨额资金支持女孩教育,“让已经明显恶化的男孩现状持续恶化”。于是,各种“挽救”矫枉

6、过正的措施纷纷出台。如盖茨基金会就因此拨款10亿美元以支持男生教育研究,各校针对男孩特点纷纷建立“男孩友好班”,要求老师善待男孩,采取适合男孩特点的教育方式。  时代似乎在倒退  看来,儿童教育出现问题,性别是要承担责任的:女孩教育落后,父权社会难逃其咎;而男孩教育出了问题,女性主义就成了问责的对象。换句话说,男女儿童教育的背后,涉及到的是男女两性为各自地位所展开的争论,反映出一个时代政治风向的变化。文化革命背景下产生出的现当代西方文艺批判理论,风光了30年,纷纷进入大学主流,基本完成了体制化过程,但是随着欧美社会的右

7、转,保守势力的回潮,前卫理论也面临着一个个的“困境”。不是吗?负责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撰写《女性主义》一书的、资深文化人玛格丽特·沃特斯就发现,现今没有几个涉足政坛的女性愿意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对女权主义的攻击往往演变为更大规模的厌女症”,一提到“女权主义”甚至年轻女性群体都有所警觉,“羞于提及这个概念”,似乎女权主义已经变成了类似“原教旨主义者”似的东西,而忘记了她们本身“无疑都是早期女权运动的受益者”。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黑人文学: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黑人群体坐享天下太平,对种族平等这个理想和

8、现实之间的差距视而不见,在族裔意识、种族自豪感上远不如他们的前辈。更有甚者,很多有色人已经不屑于当年的那个种族平等: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48%的拉美裔美国人自我认同为白人,瞧不起海地裔美国人。伯纳德·贝尔在《当代非裔美国小说》(2004)里提及黑人学者小盖茨上世纪60年代在耶鲁大学遇到的“褐色纸袋”事件:带种族偏见的学生聚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