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

ID:258325

大小:104.00 KB

页数:48页

时间:2017-07-14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_第1页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_第2页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_第3页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_第4页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魏晋玄学和王弼、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第三节.郭象的哲学思想第一节.概说一.玄学——儒学化的道家郭象:“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三玄”:《易经》、《老子》、《庄子》。二.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的过渡《汉书·艺文志》:“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汉书卷九十七·党锢传》:“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题:品题;拂:纠正,通弼),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倔强,自以为是,无所顾忌)之风于斯行矣。”人物品题、清谈“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

2、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后汉书卷九十八·许劭传》。《资治通鉴》卷五八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人物志·九征》:“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庸之德,其质无名。”“若夫温而能厉,威而不猛,恭而能安,斯不可名之理全矣。故至和之调,五味不形,大成之乐,五声不分,中和备质,五材无名也。”(皇侃《论语义疏》述而章篇“子温而厉”引《论语释疑》)人物才性“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人物志·九征》)“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同上)第二节.王弼的哲学思想“弼幼而察

3、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魏志·钟会传》注引)“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钟会传》注引)《世说·文学》:“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王弼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指略》、《老子注》、《论语释疑》。《老子指略》和《论语释疑》已佚。《论语释疑》部分见于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中。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经部有辑本。今人楼宇烈有《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版。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体系何劭《王弼传》(见《钟会传》注引):“徽(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做过冀州

4、刺史)……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世说新语·文学》:“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1、有、无问题“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论语释疑》邢昺《论语注疏》述而章引)“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若温也则不能凉矣,宫也则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四象形而物无

5、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適焉,则大音至矣。”(《老子指略》)“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故动息地中,乃天地之心见也。若其以有为心,则异类未获具存。”(《周易注·复卦》)《老子指略》:“名之不能当,称之不能既(尽)。名必有所分(辨别),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谓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混然不可得而知,而万物由之而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谁之子,故先天地生。”(《老子》25章注)《老子指略》:“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

6、不声则大音无以至。”2、体用《老子注》十一章:“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又三十八章:“虽德盛业大而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德也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38章注)本末“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老子注》52章)“崇本以举其末”。(38章注)“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注》40章)“《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眼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辨善恶)。

7、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老子指略》)动静、常变“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注》复卦)3.一与多“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故万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