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

ID:25814866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2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_第1页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_第2页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_第3页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_第4页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作者:代喜平,李达,吴顺杰,康颖,刘琨,梁冰【关键词】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中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以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补肾活血中药和青黛四黄散外敷脾区为主,结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疗程至少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脾脏、血象、骨髓象等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好转6例,进步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结论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骨髓增

2、殖性疾病;中药治疗  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为难治性血液疾病。近年来,我们依据传统中医理论,采用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诊断标准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的骨髓纤维化诊断标准[1]。  1.2研究对象20例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病例为200209~200509在我院血液科住院和门诊治疗患者,均经临床、血象、骨髓穿刺和活检、分子生物学检查等确诊,排除了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和急性骨髓纤维化。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56.9岁),病程1~47个月(平

3、均病程20.6个月)。  1.3治疗方法  1.3.1中医治疗①中药汤剂(边条参15g,炙黄芪20g,仙灵脾15g,补骨脂15g,鸡血藤30g,柴胡15g,紫丹参30g,莪术30g,三棱30g,红花15g,桃仁15g等)为主,1剂/d,早晚各服1次,疗程为6个月。偏肾阳虚者加熟附子10g,鹿角胶15g(烊化);偏肾阴虚者加熟地黄15g,山茱萸15g,黄精15g;巨脾者加枳实10g,鳖甲30g(先煎),地鳖虫30g;血小板增多者加用水蛭15g,地龙15g;②青黛四黄散治疗:按青黛粉60g与四黄粉(本院制剂:大黄、黄柏等)20g充分混匀,以清

4、水调成糊状,敷于脾区,覆盖塑料薄膜,胶布固定,敷贴6~8h/次,1次/d。巨脾者适当增加青黛用量。  1.3.2西医治疗①贫血者口服泼尼松、安雄或康力龙,严重者可输注浓缩红细胞支持,血小板低下有出血倾向者适当输血小板控制出血;②骨髓增生期,外周血细胞增高者口服小剂量羟基脲或白消安;③部分患者口服罗钙全、反应停,肌注干扰素。  1.4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后症状、脾脏、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疗效标准参照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血象变化治疗前有贫血者14例,经治疗后贫血明显改善(血红蛋白上升超过30g/L)者9例;治疗前白细胞升高者12

5、例,治疗后降为正常者9例;治疗前血小板高于正常者7例,经治疗后降为正常者4例;治疗前血小板低于正常者4例,经治疗后明显改善(血小板上升超过30×109/L)者1例;病程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3例,经治疗后全部出血停止,其中2例经内科保守治疗,1例行脾静脉栓塞术。  2.2治疗前后脾脏变化治疗前20例患者脾脏均肿大,肋下4~32cm不等(平均肋下13.2cm),其中巨脾者13例;治疗后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肋下0~27cm不等(平均肋下9.1cm),其中巨脾者7例;有明显缩小者(缩小达50%以上)9例。  2.3治疗前后骨髓象变化治疗前骨髓

6、增生活跃以上者15例,骨髓增生低下者5例;经治疗后骨髓增生活跃以上者13例,骨髓增生低下者7例;治疗前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4+,其中4+14例,治疗后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4+,其中4+13例。  2.4疗效评价20例中好转6例,进步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  3讨论  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是一种不明原因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临床以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脾脏显著肿大、骨髓干抽和骨质硬化为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髓劳”“积”等范畴。如《金匮要略》载“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

7、之然”和《诸病源候论》载“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胁下引小腹男子积疝”均分别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贫血和巨脾等特征。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多数主张根据病变分期而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主要在于改善贫血及巨脾引起的压迫症状,但效果仍不甚理想,预后较差[2]。我们依据“肾主骨髓”和“肝主疏泄”的中医理论,认为本病既有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倦怠乏力、低热汗出、腰腿酸软等“髓劳”之脾肾精气亏损,气血虚衰的表现,也有胁下积块、坚硬不移、脘腹胀痛等“积”之肝气郁滞,淤血内结征象,其辨证总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之证;病机为脾肾亏虚,肝郁血

8、淤;治疗应以补肾健脾、疏肝化淤为大法,以滋其源泉,散淤消积,标本兼顾。汤药方中仙灵脾、补骨脂补肾填精,使精能化血,肝血得养;边条参、炙黄芪健脾益气生血;柴胡、鸡血藤疏肝行气,补血柔肝,合肝木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