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88982
大小:4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高效课堂作文探微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作文探微论文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费力而少见成效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的软肋,如果教师都失去勇气去历险,那么其中风光也就无法领略了。今天来谈谈初中语文课堂作文的高效。1.有意童心,尊重精神独立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说到:“除了物质生命的独立性之外,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初中生在本质上他们还是儿童,在他们的生活里、思想里..,童心始终是未泯的。无论是他们在作文取材,还是他们在作文时的文思,甚至他们在对世事品评中的价值取向,无不鲜活的带着他们的童心。而童心,正是他们精神生命的外在呈现。所以课前老师应作好准备,搜集与之相关的作文话题,事例要新颖,语言要
2、风趣幽默,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最好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上课之前可以不直接把话题抛出来,而是先言他物。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勾起学生对作文话题的兴趣,放手让学生展开思绪,..童心强烈的初中生特别喜欢小组讨论交流:话题的理解与看法,搜集的材料,写作的思路,大纲提要的编写等等;然后小组再推选一名代表拿到班级中去交流。教师对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努力吸收别人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所有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大胆的想象,不拘一格的思维要给予肯定。无疑的是只要你能有意学生的童心,尊重学生的精神生命的独立,这初中语文作文课堂的高效,是
3、你想否决都难的事。2.授之以渔,激赏创新能力初中生的作文成功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个性。爱不爱读书,爱不爱观察,爱不爱思考,爱不爱创新,学生各不相同,最起码程度上有高下、深浅之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课堂写作中,如何因材施教,颇耐人寻味。为什么同一种方法学生的反应、收效不一样?对张三一类管用,对李四一群无效。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而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自己。”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就是这样讲解的。教师在课堂作文引导中如果注意到学生的个性,更注意
4、到学生的内在潜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其收效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比如,在引导初中生作文《我的发现》中,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激发: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范围、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他们对待自己所遇之事有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处理技巧;教师只要用独特的态度、眼神、音容,从旁暗示激赏他们的所作所为,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参与你的教学活动,有的时候由于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往往他们的创作是他们最为得意的,而学生的最为得意正是一个教师所期望的,因而,课堂的高效也是无庸置疑的。就是这次习作训练,一个小组9位学生,竞然有7位学生的习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都是优秀习作,在随后的习作点
5、品(学生自己的点析、品评)时,一位学生朗读另一位学生的习作时竟然激动地哽咽不止,一个学生随即给出文段点评,竟然数次让暴烈的掌声打断。有的时候,教师放不开手脚的顾虑是生怕课堂由学生主宰后,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程,甚或影响教学效率。许多事实表明,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习作课堂教学,如果完全由教师操纵,这课堂进程果然如我设计般行云流水,但习作课堂也往往失去了鲜活,失去了创造,也就失去了课堂应有的高潮,其课堂的高效也就相应的会打一些折扣。3.学会再思考,完善学习生涯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的阅历、思想、行事方式能力等等,都是在不断完善发展中,通过一次课堂训练确实能激趣他们的潜能,
6、使习作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效,但无论从学生的学业层面,还是从学生的心理层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润饰、需要饱满、需要完善的内容。如果让学生写作、交流、评改后再思考,其意义不仅仅在作文的提升,更会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上添加一些重要元素,使学生的学习生涯能够得以不断的完善。郭思乐教授在《走向生本》中写道:“生本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生本体系中,课堂不是封闭的。”学生在课堂内,有许许多多的东西没能顾及。这本身有时间方面的缺憾,但更多的是学生阅历、知识、心理是处在不断发展中。如果就此让学生丧失习作交流评改后在思考的机会,也就就此掐断了学生发展的路途,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涯的完美。比如,在习作时
7、,有些学生只注重了自己的感受,只觉得自己在学习工作中遇到了种种委屈与不如意,他们只是一味的宣泄自己心中的痛苦。稍假时日,当学生通过一些生活细节,耳闻目睹了许多社会现象之后,他们会由衷感叹,从而在学习生活中会更加理性。反过来,学生的理性,会使学生更加学会思考,这价值就不仅仅在作文课堂赢取教学这个层面的效率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