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76377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2
《从民国职业教育反思当代职业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民国职业教育反思当代职业教育从民国职业教育反思当代职业教育 摘要:民国时期,在黄炎培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职业教育曾经盛极一时。尽管由于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社会环境的极度恶劣,民国职业教育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代表的民国职业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了使当代职业教育尽快走出误区,我们不妨吸收民国职教思想的精华,给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地位,并且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保证当代职业教育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误区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二、建国后职业教育改革的历程及当代职业教育存在的困境 新中国
2、建立后,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除了普通教育以外,中等专业教育和技工教育也获得了空前发展,并明确成为新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文革时期,波及全国的大动乱使得职业教育遭遇了空前浩劫,直到文革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职业教育才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面,并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除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蓬勃兴起,并且迅速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门技术人才。然而,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长期潜伏在中国职
3、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使得当代职业教育存在着某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 1、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培养体力劳动者 自古以来,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十分巨大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诞生以后,由于它是普通人们踏上仕途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因此,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中国人普遍怀有一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理念。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渐渐的鄙薄劳动排斥大众,把从事直接的生产劳动看做是低人一等。这种错误的观念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特别是在城市当中,这可以找到很多的例证
4、,比如当一名中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的时候,只要他有一点点进入普通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的机会,那么他以及他的家人必然会使尽浑身解数来使这点机会成为现实;在普通中学的课堂教育中,教师也往往将职业学校视为藏污纳垢之所,他们通常会以职业学校作为反面教材来激励他们的学生,声称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那么就只配去上职业学校,而后果就是毕业后不会有好的前途,只能从事一些在很多人看来低人一等的工作。不仅仅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有偏见,就连职业学校自己也以去掉校名中的职业二字为追求目标,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职院校中间掀起了一股更名升格的热潮,许多有特色、规范的高等职业院校都纷纷转成了本科院校,结果在推行高
5、职211工程时,全国竟然找不到几所能够符合标准的高职院校,因为稍好一点的院校都已经升为了本科。2、有关方针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兴办职业教育,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紧缺在各地体现的越来越明显,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国家政策的制定不周到与执行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制定政策的官员缺少教育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也没有认真细致得做好调研工作,只是从他们自己的角度出发想当然的作出决定,这就必然导致政策与实际的脱节,比如法
6、规中提到职业学校要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却完全忽视了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实。另外,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痼疾,尽管中央政府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总是会根据他们自身的需要来有选择的加以实行,使得原本正确的教育政策无法结出丰硕的果实。 3、应试教育与职业教育不相协调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早已喊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但是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本质依然是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制度则是整个应试教育大厦的两块基石,而恰恰是这两块基石成为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根据现行的中考和高考体制,中职和高职院校是提供给那些考不
7、上普通高中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的收容所,只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无奈的选择就读中、高职学校,而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基础差底子薄而缺少学习的兴趣,这使得职业学校中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至于职业教育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4、职业教育体制尚不够健全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有些学校习惯采用办普通教育的模式和思路来想问题、做事情,在课堂上讲授过多的理论知识,却不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糟糕的是,许多学校在学生进入校园后,就对他们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完全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和道德的塑造,背离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