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

ID:25754246

大小:5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2

上传者:U-991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_第1页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_第2页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_第3页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_第4页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第1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第1   中国工业走向节约资源的发展道路|第1  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废料,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造成环境的改变也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后果。问题是,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坏),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工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条件的约束,而且,其约束性将越来越强。这是人类工业化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我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特别是进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依赖自然资源的增长不是我国工业化的可行道路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亚洲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亚洲是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无论是土地面积、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利资源,还是矿藏资源,我国的资源基础储量都比较丰富,但如果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大多数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国土面积占世界7.1%,耕地占世界7.1%,草地占世界9.3%,水资源占世界7%,森林面积占世界3.3%,石油占世界2.3%,天然气占世界1.2%,煤炭占世界11%。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因此,从总体上说,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因此,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来推动工业的长期增长不是中国工业化的可行道路。世界上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须在世界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作为一个大国,我国的工业化更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当然,同时也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由于我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现阶段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大,甚至对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产生很大压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能源平衡一直表现出明显的缺口。对钢铁、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也都大幅度增长。同时,非农业土地占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在2004年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来保护耕地,制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和自然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我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短缺现象和很大的环境压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工业发展必须因循西方工业发展所决定的技术路线;在西方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定技术路线,同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能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利用结构同资源禀赋结构矛盾的表现。也就是说,我国转移和模仿了西方的工业技术,沿着西方既定的技术路线发展工业,而能源禀赋结构却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或加剧了工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供应约束。如果我国普遍实行同西方工业发展的既定技术路线根本不同的另一工业技术路线,又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为那将严重延缓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我国工业技术的原创性弱而转移性(模仿性)强,是资源和环境强约束的基本根源。二、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动态权衡资源的丰富或者缺乏是相对于一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路线而言的,只有生产一定的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才可能会“缺乏” ,例如,因为需要生产钢铁制品,钢铁才会短缺。同样,只有一定的技术路线所需要消耗的资源才可能会发生“不足”现象,例如,因为需要消费汽油,石油才可能会“不足”。而工业技术路线的选择总是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储量丰富而且获取和加工成本较低的资源,避免使用储量稀少且获取和加工成本较高的物质。从这一意义上说,真正会发生“短缺” 现象的资源通常是自然界储量丰富的资源。世界上真正稀少的物质,通常不会发生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业性短缺。因为,根本就不会产生需要大量使用储量稀缺资源的工业技术路线。自然资源的短缺与否,总是相对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而言的。而供求关系又总是以一定的价格而言的。从可能性上说,储量丰富的物质往往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而正是由于供应丰富,其价格往往比较低甚至可以零价格()供应。而低价格总是导致更大的需求,因而成为短缺资源。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价格具有无限的浮动弹性,世界上就不可能出现普遍性的资源短缺现象。问题在于,可以大规模开采利用的自然资源往往并不具有价格浮动的充分弹性。在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社会对资源价格(向上)浮动的承受力十分有限,过高的资源价格可能导致居民生活的困难和工业成本的普遍上升及经济效益的严重受损,甚至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所以,资源价格受到了较严格的控制和干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有关产业部门的价格体制上,至今保留了更多的计划经济因素。这必然又反过来加剧资源供求的矛盾,特别是更容易发生“短缺”与“过剩”现象的交替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煤炭、电力供求就出现过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从广义上说,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工业化不可能完全不影响环境,换句话说,工业发展必须投入环境资源。但是,环境资源的再生成本是很高的,而且,有些环境破坏是无法恢复的,因此,环境资源具有相当程度的不可再生性。环境的过度破坏,即环境资源的滥用,其经济学实质在于:使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往往是高度外部化的。也就是说,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让破坏环境者充分付费,或者是环境破坏者逃避了付费责任,实际上就是“盗窃”了社会公共的环境资源,而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当然,如果在制度或政策上,默许甚至纵容经济个体或者低价利用环境资源而导致环境破坏,实际上就是允许“合法盗用”公共资源,或者是“合法地”或低价提供公共资源而使经济个体获益,使之表现得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在一定的现实技术条件下,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关系:要发展工业就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付出环境代价。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环境质量标准会超过其技术和经济能力,阻碍工业发展。所以,社会往往容忍经济个体低价甚至使用环境资源。当然,如果无视环境质量的价值,单纯追求工业生产,不仅难以持续发展,而且,发展本身也失去了真实价值。问题的实质还在于,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权衡是动态性的,其判断标准是变化着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环境质量标准会逐步提高。也就是说,社会对经济个体低价使用环境资源的行为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的。三、尽快实现竞争力的转移工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本质上是一个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节约资源技术” )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的。当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时,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而当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时,工业发展进入高级阶段。那么,在现有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节约资源能不能增强工业竞争力?摆在我国工业化面前的问题是:在工业发展的现阶段,客观上仍然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靠资源的低价格高消耗来维持竞争力?特别是考虑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我国具有多大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更多采用节约资源技术来参与国际竞争?耗费资源技术与节约资源技术的竞争力比较取决于两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技术本身相对于资源禀赋条件的先进性程度,即是否能够更大程度地节约稀缺性高的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这样的技术在经济上也是有优势的;二是国家关于资源和环境的管制制度,即国家如何调节(限制和干预)经济个体消费资源和影响环境的行为。从当前世界工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各国都必须实行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严格的管制制度(政策),对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限制和处罚。当然,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实行的管制制度和政策的技术标准也不同。通常情况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标准也越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会越来越高,因而管制制度和政策会更严格。我国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基本国力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正处于逐步提高并与国际接轨,以至实行发达国家的较高标准的时期。在这样的条件下,耗费资源技术的竞争力必然显著下将,继续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技术来支持工业竞争力的道路必然越走越窄。因此,我国工业能否尽快实现竞争力的转移,即以节约资源技术作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是一项关系到工业发展前途的重大任务。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实现高标准条件下的强竞争力,是我国工业21世纪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资源的消费和环境的破坏是工业发展的代价,工业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经历了粗放式增长的过程,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强,标准越来越高,继续大量耗费资源和环境,走粗放式工业增长的道路,已经不可能支持中国工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工业正面临着实现从主要依靠耗费资源技术来支撑工业竞争力的阶段向主要依靠节约资源技术来支持工业竞争力的阶段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突变期。在这一时期,工业结构的升级,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有关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管制制度的完善和技术标准的提高,直至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成为我国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基本方向。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工业经济增长模式、企业竞争方式、经济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将发生显著变化。而“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 节约型社会”正是其正式的政策表达,也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正确战略选择。:前线杂志(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