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ID:25704158

大小:7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些主张(  )A.催生了洋务运动B.促成了戊戌变法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D.指导了辛亥革命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该派主张不仅要全面学习西方,而且要全面改造中国,中国原有的社会传统文化,都要“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因此这些主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选C项。2.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

2、: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解析:选C。从民国四年可以看出是1915年,清朝已灭亡,可排除A项。题干未能体现人民对立宪制度的支持,排除B项。1915年袁世凯尊孔复古,封建儒家思想依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上的根源,故C项最吻合题意。D项本身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并未充分发动群众。3.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

3、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有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C.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D.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题干“绝对是两样”“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等信息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在东西方文化的看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认识,故选D项。A、C两项对材料信息理解不全面;B项在材料中未

4、体现。4.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写着两个字“吃人”。从材料中你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首倡民主与科学B.揭开文学革命的序幕C.用白话文抨击封建礼教D.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选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白话小说,是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批判而创作的。5.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  )A.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B.清朝末年维新人士C.民国初年北大学生D

5、.“文革”期间红卫兵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对联内容可知作者推崇白话文,讨厌文言文,推断出该作者可能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士。6.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解析:选B。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到文化层次的渐次转型,以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最为典型,选B项。7.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①都正面批判了

6、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C。本题可用排除法,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新文化运动没有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故排除②即可。8.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儒学礼教压抑人性阻碍社会进步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阻碍了民主共和的进程D.儒家学

7、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解析:选B。无论是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还是陈独秀否定儒家思想,都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选B项。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黄兴涛《“她”字的故事》材料二 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材料三 本刊对于

8、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牦”,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