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

ID:25688301

大小:49.5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2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_第1页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_第2页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_第3页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_第4页
资源描述:

《李冰父子治理故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李冰父子治理岷江我国古代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颇为著名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先后废弃,唯都江堰水利工程自竣工至今,经久不衰,惠民两千余载,世所罕有。其主持建造人便是李冰父子。昔时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秦并蜀。为将蜀地建成其战略后方,秦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任蜀守。李冰守蜀的具体时间,未见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前277—前250年)。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就创筑都江堰的情况,史籍记载也甚为简略。关于李冰的籍

2、贯,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直至1999年,山西李氏后裔李保生读到了一本名曰《都江堰》的书,书中提及李冰的族属、生地至今不详。想起自家族谱中有对“始祖李冰赴蜀治水”的记载,而三本李氏家谱的总序上称李冰为始祖,并有李冰生平,“余李氏始祖讳冰,又名季冰,号称陆海,谥封金山顺泽候,二郎其子也。”家谱原系郊斜村原李氏家庙遗物,造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历经6次续修。1941年以后,家庙理事会解散,主事人李迎宴将家谱等物交给族人保存,直至1996年才再次现世。于是自称李冰第70代后裔的李保生便给都江堰市政协写了信,从

3、此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并经各方确认李冰籍贯为山西运城解州郊斜村人。1999年11月21日,由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都江堰市文物局馆员等人组成的都江堰市考察李冰生平专家组,曾到郊斜村对李氏家谱和家庙进行了考察,认为李冰故乡在此的可能性很大。为何李冰后人会出现在运城?李保生解释,他们这一支是李冰的儿子二郎的后裔。秦灭亡时,李二郎举家迁回原籍。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历史学家冯广宏认为,天下李姓原归于甘肃陇西,有一支因为种种原因迁徙到了魏,即现在的山西一带。李冰幼时,秦入侵魏,并占地四百里,李冰从此成了秦人。2008年4月1

4、日,李保生一行5人带着20多米的长卷、三本厚厚的家谱,捧着李二郎的神位来到都江堰,受邀参加放水节。汶川地震后,运城市政府与都江堰市政府签署协议,由运城市为都江堰市捐赠500万元,在当地援建一所小学,这所小学便是以李冰命名的。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便认为,对于李冰的身份和祖籍在史学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团,现在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山西,一是陕西。由于佐证不够,都无法得到证实。李保生一族家谱,52代之前都没有记载,很难成为直接证据。“历史上还是存在很多家谱的总序里将前代名人列为始祖的现象。”为何家

5、谱只记录了第52代到70代呢?李保生解释:家谱修订之风在清朝才盛行起来,早先一般人家不会修订家谱。  话说李冰到任不久,即带领儿子二郎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水则,说明李冰已基本掌握了岷江水位涨落的大致幅度。李冰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开明所凿的引水工程渠首选择不合理,因而废除了原设计的引水口,把引水口上移至成都平原冲积扇的顶部灌县玉垒山处,这样可保证较大的引水量和形成通畅的渠首网。以史料记载为基础,结合

6、现今都江堰工程结构分析,可基本确定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是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鱼嘴是在宝瓶口上游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堰,因堰的顶部形如鱼嘴而得名。鱼嘴将岷江分为内外江,起航运、灌溉与分洪的作用。飞沙堰是一个溢洪排沙的低堰,它与宝瓶口配合使用可保证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宝瓶口是控制内江流量的咽喉。《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即指李冰开凿宝瓶口。因“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劈开玉垒山,凿成宝瓶口。宝瓶口不仅为进水口,且以其狭窄的通道形成一道自动节水的水门,对内

7、江渠系起保护作用。宝瓶口这一岩石渠道,十分坚固,千百年来在岷江激流冲击下,并未被冲毁,有效控制了岷江水流。李冰修成宝瓶口之后,“又开二渠,由永康过新繁入成都,称为外江,一渠由永康过郫入成都,称为内江”。这两条主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道网。李冰在修建都江堰工程中,创造了竹笼装石作堤堰的施工方法。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犍尾堰(都江堰唐代之名)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之。累而壅水。”此法就地取材,施工、维修都简

8、单易行。而且,笼石层层累筑,既可免除堤埂断裂,又可利用卵石间空隙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从而降低堤堰崩溃的危险。  为了有效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修建的“飞沙堰”,也是用竹笼装卵石堆筑的。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冲刷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鱼嘴的分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耕季节,内江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