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47420
大小:84.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1
《实数 教学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实数教学设计[实数教学设计]§13.3实数(初中数学8年级) 1.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班额较大,学生在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差异较大; 学习习惯差、方法差是直接原因,实数教学设计。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 惯,不能认真地听课。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 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平时学习中不注意对基础知识(定理、定义、公式等)的理解和 记忆,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 不敢
2、去请教,怕被人认为“笨”,于是,数学便成了学习上的一只拦路虎。 2.教学内容分析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关于数的内容,第三学段主要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它们是“数与 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对于有理数和实数,本套教课书安排3章内容,分别是7年级上册第1章 “有理数”,8年级上册第13章“实数”和9年级上册第21章“二次根式”。本章是在有理数的 基础上认识实数,对于实数的学习,除本章外,还要在“二次根式”一章中通过研究二次根式的 运算,进一步认识实数的运算。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通
3、过本章的学习, 学生对数的认识就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本章之前的数学内容都是在有理数范围内讨论 的,学习本章之后,将在实数范围内研究问题。虽然本章的内容不多,篇幅不大,但在中学数学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内容不仅是后面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解三角形等知识的基 础,也为学习高中数学中不等式、函数以及解析几何等的大部分知识作好准备。 3.教学目标 4.教学难点分析 5.教学课时 2课时 6.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了解
4、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会进行实数的运算,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意义和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准确地进行实数范围内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试一试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 试一试 1、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动手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可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得到结论:任何
5、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2、追问: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我们发现,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者无限环小数的形式,即 归纳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教案《实数教学设计》(..)。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观察通过前面的探讨和学习,我们知道,很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也是无理数 结论
6、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试一试把实数分类 总结1、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这就是说,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 有些表示无理数 当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是表示一个实数 1、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讨论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吗? 总结数的相反数是,这里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
7、的绝对值是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小结1、什么叫做无理数? 2、什么叫做有理数? 1、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2、无理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3、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六、作业 必做:课本第86页习题第1、2、3题; 选做:课本第87页习题第7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
8、个实数的大小;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 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 3、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学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