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37594
大小:129.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the-raven中英文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哥特式文学首先盛行于18,19世纪的西方世界,旨在描述发生在充满神秘与恐怖氛围中的传奇经历。许多学者认为,“哥特元素大都运用于小说创作,而诗歌则由于受到情节、节奏与韵律的限制而缺少叙述哥特故事的基础条件”(Tzvetan25-26)。但部分学者则坚信“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刘守兰:55)。作为美国哥特文学大师与先驱,埃德加·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他的诗作都充满了哥特式的神奇色彩。但是大多数学者仅将研究聚焦于其短篇小说中的哥特研究,而忽视了该元素在其诗歌中也存在的现实
2、。一、爱伦坡所持的哥特式文学理论爱伦坡对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着强烈的迷恋。追根究底,这还源于他儿时的丧亲之痛,与中年的丧妻之痛。而已逝女子的影子常在他脑海里盘旋,引领他在诗歌王国里翱翔。哥特式风格又恰如其分地被其用于诠释他心底深处的恐惧与压抑。众多作家在描写恐怖情节时,常对外部环境进行大力渲染,而他则更注重对人内心世界的雕琢。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Poe:133-140)”。他用诗歌践行了自己的写作原则,并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种哀伤的美丽
3、。为更清晰地展现爱伦坡的哥特式写作风格,本文将以《乌鸦》为例并诠释其中所蕴含的死亡之美与哥特式元素。二、意象塑造1、人与物的塑造《乌鸦》塑造了两个重要形象:年轻男子与乌鸦。悲伤的男子刚失去他最爱的女子,他企图沉浸于书以忘却伤痛,但一切都是徒劳,他越看书,越被寂寞与悲痛侵蚀;而象征死亡与不祥的乌鸦却在午夜,飞入这间男子曾常与故去情人蕾诺相会的小屋。此外,诗人还塑造了两个对诗的主旨起重要作用的意象。其一为黑色,“纯色调可使人产生快乐或抑郁之感”(朱立元:489-490)。诗中所连续采用的黑色背景,可
4、使读者感到压抑,从而感受男子心底的恐惧与悲痛。诗中反复出现的“永远不再”亦可看作一种特殊形象。除该词的原意外,它还具有象征意义。在乌鸦出场时,悲伤的男子问它叫什么名字,乌鸦的回答就是“永远不再”,但当主人翁向乌鸦询问是否有良药以消除他心中对蕾诺的思念时,当他想知道是否能与蕾诺在遥远的天堂再次相会时,以及最后要求乌鸦离开小屋时,乌鸦都是通过“永远不再”作答,也正是这个词,使得男子陷入永恒的悲痛深渊。2、场景设置读者可在开篇看到一幅夜半三更的凄厉画卷:阴森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神秘而忧郁的男子
5、,不祥的乌鸦……在阴郁而寒冷的午夜,除寒风的呼啸声与男子翻动书页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均可谓万籁俱寂,屋外的世界在夜的面纱笼罩之下,而屋内的狭小空间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忽明忽暗,突然一阵短暂的敲门声在他房门上叩响,但当他打开房门查看时,却不见敲门人,只有无情的黑夜与肆虐的狂风。然而,当他回到屋内,之前的敲门声却再次响起,乌鸦在这时飞入他的房间,并栖息于他房门之上。但为何选择午夜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午夜意味着恐怖与神秘,各种幽灵与魔鬼总在此时出没。这种令人发怵的氛围,为乌鸦的出场奠定了基调。诗人将故事设
6、置在一所幽僻而狭小的屋子里也是别有一番用心。首先,狭小而封闭的空间对构建孤僻而隔世的哥特式恐怖气氛有着绝对的帮辅作用。第二,小屋正是两位情侣的爱巢,这个屋子依旧如此,然而曾经的欢笑却随着女主人的香消玉殒而一去不返。男子守着物是人非的屋子,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悲伤。如此设置场景会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使读者对男子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乌鸦》,作为一首以抑扬格八音部构建下完成的叙事体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感。全诗在爱伦坡极具个性的语言风格营造中,描绘出一个非现实环境下的超自然氛围。它讲述的是
7、一个关于男主人翁痛失所爱的故事。一个会说人类语言的乌鸦,来到一个刚刚失去心上致爱的男子身边。男子正竭尽全力使自己走出这情感的阴霾,但乌鸦的到来却更加加重了男子的无限伤感。任凭男子一再地反复询问,乌鸦的回复冷酷而让人绝望:永不复焉。 〈乌鸦〉(英语:TheRaven,又译〈渡鸦〉),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所著的一首叙事诗,于1845年1月首次出版。它的音调优美,措辞独具风格,诗句并有着超自然的氛围。它讲述了一只会说话的渡鸦对一名发狂的恋人的神秘拜访,描绘了这个男人缓慢陷入疯狂的过程。这名恋人,
8、普遍被认为是一名学生[1][2],因失去他的所爱丽诺尔而深感悲痛。渡鸦坐在帕拉斯胸像上,似乎在进一步煽动着他的忧伤,不断重复著话语:“永不复焉。”此诗作并使用了众多民间与古典的文献。爱伦·坡自认此诗写得十分有逻辑与条理。他的目的是创作一首能皆在评论与大众两方引起共鸣的诗,同他在他1846年的后续评论《创作哲学》中所解释的。此诗说话渡鸦的部分的灵感来自于查尔斯·狄更斯的《巴纳比·拉奇:八零年代暴动的故事》[3]。爱伦·坡亦模仿了勃朗宁的诗作〈杰拉丁女士的求婚〉的复杂节奏与韵律。全诗并使用句中韵以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