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604724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让课堂提问彰显智慧光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课堂提问彰显智慧光芒论文课堂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课堂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培养学生
2、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从而实现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自主建构。一、课堂提问内容的要求1、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设计任何一个课堂提问都应有预期的目的,绝不能随心所欲。提问的题目来源于教材的具体教学要求,既不能简单化,又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出现过高、偏怪的问题,否则就是对正常教学的淡化。例如,在讲解“如何画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时,可以设计提问(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识别方法?教师可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加以提问,并进一步提问(2)利用一些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框,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较迅速?2、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例如
3、,在圆锥的侧面积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圣诞老人吗?圣诞老人的帽子是怎样的?(学生会回答:红的,圆锥形的。)现在你妈妈有一块红布,你能马上剪出一个圆锥形帽子吗?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这样从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引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由此可见,提问时若能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生动含蓄、富有艺术性,并结合一定的问题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促进积极地思考。当然在提问时也不能太过艺术化,应注意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例如在圆的教学中有一个例题,求证
4、: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时,该直线是这个圆的切线。在画出上述图形后,提出怎样证明OA是圆的一条半径。可作以下启发:OA与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d有什么关系?与圆的半径r有什么关系?因此点A与⊙A有什么位置关系?就这样,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达到“围歼”难点的目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又一个一个地被解决,这样学生经历了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4、课堂提问要有探索性。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例如: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时,对方程x
5、=x+3的求解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x-3=0,画出函数y=x-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这样画图象麻烦吗?”“能否将它看成y=x和y=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呢?”“你认为还有几种变化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进一步提问“对于如x=+3的方程有几个解?”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二、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的思维活
6、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课堂提问要把握住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例如,当学生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一节课时,可以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任意给你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怎样去判断这个方程的根的情况?接着又提出如一元二次方程:x2+mx+1=0有
7、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等于多少?这样,用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3、提问的语言要明确。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4、安排候答时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