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

ID:25580488

大小:290.50 KB

页数:195页

时间:2018-11-21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_第1页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_第2页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_第3页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_第4页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析歌剧咏叹调《我听见美妙的歌声》的创作特点和演唱技巧1、相关定义1.1、中国民族歌剧的概念阐释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3硕士学位论文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色责)、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秘剧和奇迹剧等亦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随着文艺复兴

2、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从世界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问世后,意大利歌剧便以各种形式发展起来并在欧洲各国盛行,如意大利的大歌剧、轻歌剧,法国的大歌剧等,中国民族歌剧便是世界艺术丛林中一支独具特色的奇跑。中国民族歌剧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到后来的昆剧、京剧,可以说中国民族歌剧最初的发展与戏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国人开始借鉴西洋歌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作,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族开始在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基础上日渐发展和成熟,并走出了一条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民族歌剧虽然借

3、鉴了很多西洋歌剧的形式,但是由于西洋歌剧与当年我国人民的生活相差甚远,所以它并没有在一经传入之后便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中国歌剧艺术家们也意识到歌剧只有顺乎民情,合乎国力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欣赏与接纳,所以,中国民族歌剧在一开始,便走上了一条有别于西洋歌剧的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音乐’家们在歌剧探索的过程当中,十分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无论是在音4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及技巧的演变——以歌剧发展二次高潮的代表作品为例乐方面、演唱形式、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上都更多吸收了中国传统戏曲、民族民间歌曲和说唱等形式的因素。其故事题材也很多的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广大人民所熟知的

4、故事,所以说,中国民族歌剧可以说是基本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的法则、有自己的观众、有自己的代表剧目,自成体系的具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歌剧样式。5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中国民族歌剧的演变过程及三次高潮的代表作品简述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经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变革期。经过几代歌剧工作者的努力,创作产生了多种体裁和多种题材,形成我了我国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新歌剧艺术品种。体裁方面,有歌舞剧、秧歌剧、小调剧、正歌剧、音乐剧等;题材方面,则有歌颂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传奇和抗战生活与精神等,形式上有改造传统戏曲形式、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等,创作产生了作品近百部

5、之多。第一节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及第一次高潮的代表作品简述_、中国民族歌剧的诞生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人涌入中国。他们将西洋歌剧带到中国,刮起一阵西洋歌剧的旋风。但是西洋歌剧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当年我国人民的生活、习俗相差甚远,国人对这个艺术形式的热情不高,所以,西洋歌剧并没有像外来的电影和话剧那样在中国落地生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中国的音乐文化开始有了巨大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黎锦阵,其一生写作儿童歌舞剧十二部、儿童歌曲表演二十四部。其中属《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明月之夜》等作品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这些儿童歌舞剧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

6、建的旧中国,以新颖有趣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广大6试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及技巧的演变——以歌剧发展三次高潮的代表作品为例群众传播科学与民主、自由与博爱的民主主义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音乐上,他十分注重通俗易唱和民族风格,早期作品常采用广为流传又适合儿童歌唱的民间曲调,并在词曲结合上讲究声调准确、曲调简单流畅而富有旋律性。同时,黎锦阵还吸收了西洋作曲技术的一些手法,注意儿童歌舞剧中不同人物音乐形象的个性刻画,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这种创作方法,实质上已经注入了更多的歌剧思维,己经具有了歌剧艺术的主要特征。他的创作完成了歌剧艺术在我国从无到有的过程,

7、并对之后的新歌剧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九一八”事变之后,上海掀起了救亡歌咏活动的热潮。这期间,上海艺术界对歌剧这一形式的探索日益活跃起来。1937年抗战爆发之前,上海的艺术家们合作先后创作了《王昭君》、《扬子江暴风雨》、《西施》三部歌剧,这三部歌剧为上海的歌剧艺术发展开创了先河。特别是由田汉编剧、聂耳作曲的革命现实题材歌剧《扬子江暴风雨》,这是一部在我国歌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开创了我国歌剧表现革命现实题材的先河,大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虽然其形式是”话剧加唱”,但作为合乎我国民族歌剧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其历史意义远比其形式更为重要。二十世纪二

8、三十年代,我国的歌剧艺术活动,在黎锦阵的儿童歌舞剧和上海的三部新型歌剧之后,北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