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

ID:25576956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第1页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第2页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第3页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第4页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干休所院前急救现状、对策及发展模式探讨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干休所近几年来,随着干休所老干部“双高期”的深入,各种危重症的救治已成为各级医疗急救部门的重要任务和老干部关注的焦点,如何迅速准确、积极有效地开展院前急救,挽救患者的生命,使伤害减少到最小程度,是当前老干部急救医疗研究的主要课题,也是老干部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干休所医疗现状..,立足老干部“双高期”的院前急救需求,贴近老干部急诊救护任务,对干休所院前急救的现状及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1院前急救现状1.1起病急旦重危

2、,时间紧迫干休所老干部年龄高,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各脏器的功能日益衰退,机体极易产生病理生理改变,慢性疾病致多系统多器官的蓄积损伤常导致危急重症疾病的突然急性发作。抢救时间上紧迫,接到呼救时,必须立即出诊,刻不容缓,立即抢救,时间就是生命。1.2症状不典型,涉及系统多院前病人处于急发、进展阶段,发病时间短,病情初发,加之老年人、糖尿病病人、长期卧床病人,感觉迟缓,疼痛不敏感,许多急重症患者在发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多种原因使疾病的主要症状掩盖,出现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症状包含范围大,特异性差,交叉繁

3、杂,涉及系统多。1.3疾病谱深广,出诊量增大随着老干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老人对生命安全的要求大大增强,同时为方便老干部及家属,目前基本上是有诊必出,有险必救,无论是老干部还是家属,来者不拒;疾病种类涉及范围广,病情轻重悬殊,轻者伤风感冒、小伤小病,重者呼吸心跳骤停,均须严肃认真处置,出诊量极剧增加。1.4心理压力大,患者期望值高发生急症后,患者及家属心里压力大,往往焦虑不安和恐惧,失去平静的心态,他们求治心切,情绪激动,期望值极高,希望能手到病除,转危为安。1.5院前条件受限,方案施展难院前急救

4、多是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进行,患者所处的地方狭窄,拥挤,光线暗淡,不便操作,医院各种抢救方案无法施展;医护人员既是抢救员又是搬运员,既要随身携带各种抢救物品正确救治病人,又要指导和帮助搬运病人,精力体力消耗过大,加之现场和转运途中震动和噪声不易听诊分辨,给急诊救治、护理监测带来不确定因素。1.6思想固本守旧,重转送轻救治部份人员思想比较守旧,认为急救条件有限,危急重病抢救寄希望于医院急诊科,加上害怕惹来医疗纠纷,因而一遇危急重症,不加分析判断,不考虑后果,在未做任何处理的情况下,只想一转了之,往往会延

5、误患者的抢救时机。2院前急救对策2.1提高全所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宣传教育,使全所人员知晓院前急救工作既是医务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也是包括病人家属或发病现场的目击者及所有民众都参与的医疗救助行为,是心脑血管危急重病人获救的重要手段,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普及心肺复苏术,使病人家属或发病现场的目击者,紧急情况下,在呼叫专业人员救助的同时能自救、互救,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时间,为进一步救治奠定基础,提高抢救成功率。2.2强化医护急救技能,提高救治能力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提高医护人员技

6、术水平是院前急救成功的根本,认真组织抢救演练及急救知识考核,不断提高抢救水平。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急救处置原则,还要了解全科的知识和技能,重视疾病的早期症状,防止诊断的片面性;掌握学科前沿的急救知识,规范急救技能,使院前急症抢救流程化,各种抢救预案要点化,确保院前抢救工作的有效性。2.3注重患者心理需求,展现急救艺术院前急救是服务也是艺术,急救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与家属的心情,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应及时交代、解释病情,提供一些疾病相关的治疗信息,对患者和家属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在最短的

7、时间内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灵沟通。注重形体语言,院前急救体现一个“急”字,急救的过程中医护的举首投足都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应当把对患者的关爱、对病情的重视,通过行为动作表现出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信任。2.4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践行以人为本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水平,挽救生命是一种责任,需要医护人员恪尽职守,遵守医疗规章制度,践行以人为本新理念,站在患者的立场做好救治服务,多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让病人体会到急救价值。3院前急救发展模式创建现场第一目击者-医疗保健中心-医院之间的

8、绿色通道,三者保持双向通讯交通联系,现场第一目击者或患者在开展自救互救的同时,向医疗保健中心发出呼救信号,医护人员在迅速奔赴现场急救处置的同时,根据病情再求助医院急诊科。医院和医疗保健中心间实行双向转诊,重患到医院,轻患回中心,逐步发展为以单位医护人员为主导,专家指导,全民参与,全方位一体化的军队干休所院前急救模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