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75385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1
《让学生当“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学生当“家”论文学生的潜能无限,资源无穷,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他当“家”作主,他们就会还给我们接连不断的惊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一、诱导学生认识学习这个“家”学生的潜能无限,资源无穷,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他当“家”作主,他们就会还给我们接连不断的惊喜,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一、诱导学生认识学习这个“家”的主人究竟是谁。目前,学生学习依赖性强,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甚至学习敷衍了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不能清楚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对此,作为老师每在新建的班级中首先对学生进行端正思
2、想教育。前两周多次开展“为谁而学”“为什么要学”“我学习,我快乐”等为主题的班会、辩论赛。在活动中使学生头脑逐渐清晰学习是自己的事。驱动“我要当‘家’”的思想起动。接下来要帮助学习树立“我能行”信心。由于学生个性有差异,成绩参差不齐。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帮助他们确立不同的目标。比如,对后进生提一些通过自己稍努力就可达到的小目标,如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会解简单的方程就是进步,就是收获。让他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对中等生提出可望可及,须努力能够完成的目标。对优等生提更高的目标,让优生更优。使学生感到这“家”我能当。再者,要帮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一个没
3、有远大理想的学生,他的内动力是不会持续。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设计个人名片,写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远大理想。并使它固定在桌子的明显位置,时刻提醒、激励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意识到这个“家”我必须当。二、教会学生当“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这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为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要转变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教学设计要更多体现让学生如何学好,重在方法点拨,让学生去体验方法,实践方法,从而使用方法解决问题。“巧妇难做
4、无米之炊”,课堂上更多地是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再实际问题应用题教学时,老师一味讲,学生收获甚微。假如从学生身边选取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先独立分析问题,找相等或不等关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后再列式求解、做答。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尝试到了更多不同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再如,几何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已知”想“可知”,从“未知”想“必知”。最后理清思路,与同伴交流,这样一个学生可能得到多种思路和方法。我们可想,原来依靠老师一个人的计策,到现在依靠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仅仅学习的能
5、量就无法估量。三、为学生搭建当“家”的平台。学生由想当“家”到能当“家”,最后要让他当“家”。“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学生只要有了真正自主权,才会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昂的上进心,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富有活跃的思维、独立的胆识和创新的精神。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改变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必须要放开手,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改变以往那种老师准备好一切,然后把学生当“容器”,把知识往学生大脑里灌的情形。探究发现,重在过程。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感悟。这个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6、程,可以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再到“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真正体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更广泛的背景知识和构建数学模型,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体现师生平等,实现师生互动。在课堂上,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一起讨论,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知识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师的主要功能,这样才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进行例题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
7、,让学生说,在学生充分思考,充分讨论之后,学生再总结,教师再补充。这样就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竞争心理和课堂积极性,教学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四、鼓励为主,让学生把“家”当好,持久当下去。人的潜能无限。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学生也不例外,而关键是我们低估了学生,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态度、眼神时常会带上个人色彩,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学生在当家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学生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而不是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就是
8、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既是学生通过努力仍无法完成,也要持续地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