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思考摘要:研究目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走向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更加多样性、多元化、多层次和网络化。随着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研究,探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技术特征及其规划设计的理念、原则和标准。研究方法:通过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城际轨道交通及城市轨道交通在技术特征和客流特征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三种轨道交通方式在功能定位和技术特征方面的异同,借鉴国内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经验提
2、出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研究结果: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客流特征和技术标准等方面介于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之间,在采用的技术标准方面应更接近于城市轨道交通标准。研究结论:为了我国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除加强行政区内各层次交通规划编制外,同时应加强区域范围内各行政区相关规划的协调,整合区域内各层次轨道交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充分发挥区域交通的功能和效益。关键词:市域快轨;交通规划;设计思考1项目背景东莞市位于我国华南珠三角地区珠江口东岸,处于珠三角两大中心城市广州与深圳
3、之间。东莞市城市土地面积:2465km2,2004年城市人口:65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约1155亿元,地方可支配收入达125亿元。为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东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东莞市意识到除了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建设与管理,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将是解决城市发展所面临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东莞市规划为莞城、松山湖、虎门、常平和塘厦五大片区复合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详见图2),各片区间必须以高效便捷的
4、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相互联结,并与周边城市广州、深圳和惠州达成快速交通和信息连接。在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的动力因素中,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2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概况2.1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方案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由4条线路构成(如3图所示),线路总长约195km,线路途经市域范围32个镇区中的23个。线网设置车站总数为55座,其中,9个主要换乘枢纽车站(包括与铁路、公路枢纽的换乘),线网密度0.17km/km2。线网远景客流规模约:310万人次/日,线路客
5、流负荷平均强度约1.6万人次/km/日,平均运距15~16km。2.2线路走向及功能2.2.1R1与R4线走向与功能R1线为西北———东南方向的直径线,全长约60km,设站13座(换乘车站4座)。线路途经麻涌、东莞市中心城区、松山湖中心区至黄江,共10个镇区。预留与广州轨道交通5号线和深圳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换乘接驳或贯通运营的条件。R4线在黄江站与R1线接轨,线路经黄江、塘厦、清江3个片区,线路长度24km,设车站8座。根据客流出行特征,R4线可以作为R1线的支线运营。R1与R4线功能定位为:培育
6、松山湖和塘厦片区,强化东莞市莞城片区的中心地位;加强3个片区的联系;沟通东莞与广州、深圳的相邻地区的联系。2.2.2R2线走向与功能R2线为北部———西南方向的切线,全长约60km,设站20座(换乘车站4座)。途经石龙、东莞市中心城、厚街、虎门和长安等8个镇区。与广深铁路和广深港客运专线接驳换乘,线路预留延伸至深圳机场和福田中心区的条件。功能定位为:连接西部城镇密集地带,加强东莞市中心城区与厚街、虎门、长安次中心之间的联系;与珠三角区域轨道交通接驳换乘,加强东莞与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区域合作。2.
7、2.3R3线走向与功能R3线为西南—东部的切线,全长51km,设车站14座(换乘车站4座)。途经长安、松山湖、常平等6个镇区。与广深铁路和京九铁路接驳换乘。R3线功能定位为:促进东莞市东西部交通联系,加强规划松山湖次中心与虎门、常平次中心联系,并通过区域交通枢纽东莞站、东莞东站促进与泛珠三角地区的联系。3东莞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内聚外联”功能分析 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定位可以用“内聚外联”4个字来描述,通过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实现市域范围内各组团间快捷的交通联系,并通过与区域内铁路及相邻城
8、市的轨道交通实现对外交通的便捷快速联系。从而实现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整合。3.1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内聚”功能根据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五大片区复合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市域范围五大片区联结为1个整体。东莞市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各线线路长度均在60km以内,规划目标为各线全程旅行时间控制在1h以内,以实现市域范围内1h交通圈出行要求。线网覆盖全市32个镇中的23个镇,占全镇总数的72%;覆盖镇区人口占市域人口的78%;覆盖镇区的经济总量GDP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