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60738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1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摘要]当前多媒体技术与Inter网络的应用及普及,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其它智能,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智能的发展?关键是通过影响学生、感动学生,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使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形成有效学习机制。只有在促进积极因素的同时有效控制消极因素,优化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才能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实
2、施有效教学,实现数学课程的文化教育功能。[关键词]建构主义非智力因素数学观现代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①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②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习者达到有效地实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当前多媒体技术与Inter网络的应用和普及,为实
3、现建构主义学习创造了理想条件。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从狭义上讲,是指和智力有关系、并对智力起作用的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国内外关于智力发展的研究证明,人的智力因素要发挥最大的效能,必须有突出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不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即使智力早期阶段发展较好,表现出发展的优势,如果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会阻滞它发展,使智力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学习活动的硬件系统,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
4、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软件系统。因此,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始终发挥着激发、定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为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作好充分准备。本人从教以来一直关注这个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转变数学观,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数学教育中关于“数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学生如何学数学?”“教师如何教数学?”等的问题回答,是教师和学生数学观的体现,它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国以往的数学教育,学生学习多数为应付各种考试,而教
5、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必然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素养的需要,数学对其他学科而言,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国外数学教育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向公众普及数学,改变他们对数学的错误认识。二是培养在校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借助计算器、电脑、网络等现代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繁琐的计算机器化,将数学学习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的数学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更重视数学的素质性,关
6、注人的个性的价值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开发。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则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现代数学教育目标:使学生①熟悉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技巧,②学会做数学,③知道怎样做数学。其次,必须深刻理解“主体——主导”教学思想指导下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基本策略,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代
7、数学观指导下的数学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关于数学、教数学和学数学的信念,更需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积极实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结合自己的实践工作研究学生学习的特点、规律,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合理运用与合理配置。教学设计合理科学,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系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优化学生学习数学的非智力因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
8、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