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

ID:25557324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1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_第1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_第2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_第3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_第4页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刘嵘摘要: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从阐述新媒体的发展及特征入手,并从学习、价值观、情感、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跨学科整合、课外实践衔接、“间接式”心理教育方式的创新方法。..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新媒体基金项目: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686)简介:刘嵘,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1674-7747(2015)20-0075-02一、新媒体的发展及特征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电脑和智能已广泛普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异军突起,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目前,新媒体的含义并没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与传统媒体不同,能够满足差异化需求的新型传播方式。在依托载体上,新媒体主要依托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包括网络、短信、移动电视、数字报纸以及数字广播等形式。新媒体具有区别传统

3、信息获取方式的特征。(1)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交往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借助于飞信、、微信、微博等形式,大学生沉浸在虚拟化的世界里,容易出现逃避承担自身社会责任的,减少了交往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越发愿意采取新媒体途径实现自己感情交流,同时,大学生希望与学校管理机构平等对话,解决其现实问题。但是也应该看到,这种开放性、虚拟性很容易使大学生弱化自身的社会道德评价和自身社会责任,以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弱化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2)新媒体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弱化了对社会

4、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3)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高校大学生更多地采取网络化的载体实现意见的表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影响(一)盲目追求数量,忽视学习质量新媒体带来的信息量非常大,容易使部分大学生过度追求数量的积累,而忽视学习的质量,导致消化不良现象的产生。[1]大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接收消化的知识、信息是有限的,如果强行接受的信息超过了正常承载的信息量,便出现信息过载,会导致思维混乱,并且那未能够被消化掉的信息会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干扰,忽视了学习

5、的质量。(二)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三观扭曲在新媒体时代中,随着新媒体的普遍使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不断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世俗化和功利化。新媒体所传播的知识与价值观具有公开性和不可控制性,如今网络文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其中包括西方国家的制度观念与生活理念、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三观的扭曲和变形。(三)导致情感淡薄,交际能力下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会导致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情感淡薄。新媒体的使用使得大学生

6、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使用文字和声音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同时,也造成人际交往的片面化与简单化,长久使用会导致大学生的情感淡薄,沉迷于网络,宁愿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温暖,也不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四)弱化思考能力,助长失范行为虚拟化的环境可能助长道德失范行为乃至网络犯罪行为。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丰富、自由、开放,对于求知欲强的大学生群体更具吸引力,虚拟化的空间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主交往的行为模式,有利于提升大

7、学生综合素质。但对网络、等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和沉溺,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弱化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虚拟环境缺乏束缚,自律精神差的大学生容易做出一些诸如网络谩骂、侵犯知识产权等道德失范行为甚至网络犯罪行为。[2]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一)跨学科整合,实现课程衔接在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应是唯一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课程,其它课程也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负肩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因此,各学科教师应淡化打破学科界限,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样不仅能使教学

8、内容得以拓展,而且能实现跨学科功能的互补,拓展其他学科课程的教育功能与目标,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心理学为主的学科领域的片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最常见的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具有共同的目标,都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3]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培育学生健康阳光的心理,传授大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