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ID:25557046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1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1页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2页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3页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4页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20例手足口病临床诊治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2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依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常规治疗组60例中,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更昔洛韦组60例中,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更昔洛韦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表明采用更昔洛韦能够有效的控制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手足口病;特征;诊治    手足

2、口病是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常呈局部流行。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多达20余种,主要有柯萨奇A16、EV71病毒。本病急性发病,以发热,口腔炎,手、足、臀部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特征。少部分可并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者可致死亡。由于本病传染性强,易照成人群恐慌,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我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论文下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10年4月15日至2010年9月15日共临床诊断120例手足口病;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6个月~10岁,3岁以下72例。病

3、程1~6d,最长12d;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相关临床诊断轻症标准确诊:有流行病学特征;发热,表现为低中度发热,偶有高热;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且病程在4d以内,疱疹基底部有红晕;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1.2临床表现本组12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体温升高,其中体温在37.5℃~38℃55例,38℃~39℃40例,39℃以上25例。发热持续时间1~6d,平均2~4d。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咽痛、纳差;少部分患儿有流涕、呕吐、腹泻、虚脱无力、咳嗽、惊跳或短暂抽搐,

4、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120例中85例有口腔疱疹。疱疹大多分布于唇、舌、牙龈、颊、硬软腭等处,而以舌侧缘、软腭、颊黏膜多见。直径为1~5mm,边缘充血,1~2d后破溃,形成了针尖至黄豆或者苞谷米大小的假性溃疡,表面覆盖着一层浅薄的黄色假膜,有3~5个甚至数十个不等,部分可融合成片;溃疡处疼痛明显,以致患儿时有拒食、流涎、神差、痛苦面容。病程较短,发热消退后口腔黏膜立即恢复正常。?  1.3发病部位主要以足底、手掌、指趾屈面、肛周等表皮较厚且较容易受到摩擦的地方为主。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苞谷米大小,呈水疱性,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6mm。疱

5、疹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表面较厚,不容易破溃。而膝部和臀部则往往以红斑或丘疹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左右对称。有轻度痒感。一般于5~7d消褪,不留任何色素沉着。?  1.4辅助检查本组120例入院后均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总数正常65例,白细胞总数升高45例,白细胞总数下降10例。分类中性粒白细胞较低,而淋巴细胞偏高。X线片检查,3例胸部表现为支气管肺炎征象,即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有少许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32例各种血清酶(血丙氨酸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a-羟丁酸脱氢酶)均有

6、不同程度的增高。?  1.5方法将120例手足口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更昔洛韦组6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常规治疗: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尼美舒利退热;安定、鲁米那钠镇静止惊;大剂量维生素C、B?6,同时给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常规治疗组应用利巴韦林15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更昔洛韦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剂量为5~10mg/kg,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1次/d,疗程5d。?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无新皮疹出现,患儿无其他并发症

7、;显效:48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72h内不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有效:72h内体温正常,一般状况好转,5d内不再流涎、能进食,正常玩耍;无效:治疗过程中发热、流涎、无减轻并出现神经、循环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2.2治疗结果两组病例经治疗后依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常规治疗组60例中,治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2%;更昔洛韦组60例中,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

8、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正式命名手足口病。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