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ID:25551527

大小:68.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1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_第1页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_第2页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_第3页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_第4页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摘要:城市景观的记忆、感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机制,是城市人文地理学、城市史学、城市社会心理学、城市文化遗产学等共同关注的课题,但由于跨学科方法的交融不够,少有成果真正将城市景观作为一种有历史含量的地理现象,认真地复原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将景观史与现实社会心态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致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全面性与科学性。文章采用跨学科方法,在这一课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首先,以历史地理学方法复原了上海棚户区景观的演变历程;

2、其次,运用凯文林奇的意象调查方法统计了今天上海人对棚户区的文化感知状态;最后分析上海棚户区的景观演变史在现实社会中的心态效应。  关键词:上海;棚户区;景观史;意象调查;社会心态.L.    景观的记忆、感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心态机制,是人文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学者在各自学科范畴内所做的探讨已蔚为大观,但在跨学科理念的运用和综合研究方法探索方面显然不够。  例如,在城市景观感知方面,以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意象调查方法影响较大。他以道路、区

3、域、边界、节点、标志物为五个基本要素,要求受访者用点、线、面形式描绘出城市景观的意象地图,然后从中分析不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对周围城市景观的心理印象和文化评价。林奇通过直观的图形方式,减少了使用语言表述心态感知时的主观性,具有更强的资料客观性,因而受到人文地理学者的借鉴和模仿,并产生了大量城市景观地理方面的学术成果。但因为林奇作为具有地理学素养的城市规划学家,并不习惯以历史变迁的视角来观察研究对象,故而该方法暴露出了明显的缺陷,即:由意象地图切入而分析受访人对环境的心理感知时,林奇只注重受访人现有的社会属性和

4、文化素质,例如学历、职业、年龄等要素对其心态的影响,而不注意景观演变的历史过程对受访人文化认识的叠加性渗透,也忽略了人们对历史知识把握的程度本身就存在差异。举例来说,一个只有10年演变史的景观对象,与一个已有100年演变史的景观对象,在同一感知主体的心理认知层面绝对存在着文化意象的差异;而一个在城市里生活5年的人,与在同一座城市里已经生活了50年的人,对城市景观的认识也不会是相同的。总之,林奇的分析模式虽然充分考虑了景观的地理性与可感知性,却忽略了景观的历史性与文化叠加性,因此还需要在景观感知的跨学科研究

5、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与改进。  本文选择近代以来上海城市聚落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棚户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考虑其历史性、地理性、可感知性的基础上,开展景观感知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将棚户区作为一种有历史含量的地理现象,客观复原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其次,运用凯文林奇的意象调查方法,统计今天上海人对棚户区的文化感知状态;最后综合分析上海棚户区的景观演变史在现实社会中的心态效应。  1上海棚户区的景观史及其边缘化特征  棚户区属于近代以来上海城市聚落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地理空间变化来看,棚

6、户区的原始形式,是上海开埠后出现在城乡交错带的外来贫穷人口的聚居区,之后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棚户区也向周边呈现出快速扩散之势。至1949年为止,上海城市中心区已完全被数百处规模不等的棚户区所包围,大约有1/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棚户区内。建国后,随着城市户籍政策的紧缩,上海流动人口减少,棚户区扩散一度得到控制,基本处于静止状态。1980年后,随着城市空间再度大规模扩张,棚户区逐渐被分割包围在新的城市区域内。1990年至今,政府加大对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延续了100余年的棚户区景观形态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纵向

7、来看,棚户区景观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从城乡交错带市区边缘市区范围内大规模改造拆迁居民重新被安置在市区边缘的变化历程。  根据史实进一步分析,棚户区景观形成和早期演变的驱动因素中,既有人文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而建国后棚户区景观的发展演变,则更多地是政治、经济等人文因素的作用。  上海开埠后,近代化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原有的乡村景观格局。随着租界城市空间不断向乡村地区扩张,乡村聚落所依存的河道体系因经济价值发生转变,从而在物质形态上被瓦解。地产商越过租界线,在附近乡村地区购置土地,开发房地产,修筑马路,是早期

8、上海城市空间快速扩张的重要方式。在此地区,由于农民转让农田的顺序参差不齐,紧邻农田的河道也随之出现了利用价值的差异。先售出土地的相邻河道先失去了农业价值,而大部分未售出土地相邻的河道仍需保持原来的形态和传统价值,但却与城市地产商的河道利用方式相互冲突。当时城市地产业正在快速向农田地区推进,官方又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可循,于是城市外围的河道系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淤塞阻断等问题。[1]乡村生态环境逐渐变化,城市又能提供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