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

ID:25538726

大小:7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20

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_第1页
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_第2页
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266例猩红热的临床特点吴奎(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一医院021400)【中图分类号】R515.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399-02【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小儿猩红热早期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2年6月-2011年6月在满洲里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确诊的266例猩红热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为学龄儿童,占72%。外周血白细胞大多增高,大多数患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猩红热多见于学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关键词】猩红热学龄儿童早诊断早治疗1.临床资料1.1资料来

2、源观察对象为2002年6月-2011年6只满洲里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住院的病例,共266例。到我院前有106例曾就诊于其它医院,诊断为各种病毒感染、药疹等。全部病例在急性期做心电图和尿常规检查。恢复期3周时每周查尿常规一次。1.2一般资料266例中男171例,女95例。年龄分布:最小年龄2岁,学龄前儿童103例(38.7%),学龄儿童163例(61.3%),最大年龄12岁。来院病程:2天147例,3天102例,4天16例。其中21例既往曾患过猩红热。1.3临床表现发热见于全部病例,其中高热26例(9.8%),中度发热135例(50.8%),低热106例(40°%)。172例伴

3、咽痛(64.7°%),101例(38%)伴头痛。咽部均有充血,131例扁桃体增大、充血。61例见脓性分泌物。123例见草莓舌,106例见杨梅舌,37例仅见舌乳头突出,无典型草莓舌及杨梅舌。41例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大l.2cm×l.5cm,皮肤表面不发红,有轻度压痛。196例见典型弥漫性腥红色小点,104例见环口苍白圈。70例仅见散在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部。1.4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大于10.0×l09/L者173例(65%),最高达22.0×109/L,余均正常,最低者4.2×109/L。中性粒细胞超过76%者237例

4、(89%),最高达89%,最低为49%。心电图除62例有窦性心动过速外,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未见异常。1.5治疗与转归全部病例接受青霉素治疗,其中89例发热较高,发病第二天就诊可见扁桃体肿人,充血明显或冇脓性分泌物伴颈淋巴结炎。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静脉用青霉素,体温正常后改用肌注青霉素,总疗程7天。其它病例用肌注青霉素每日两次,每次80万单位,49例青霉素皮试阳性,改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体温正常后改口服。体温多在病程5天内降至正常。皮疹在病程6天内消退。143例在病程6-10天见手指及躯干部皮肤脱屑,未见脱皮。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未出现严重的心肾损害。2.讨论2.1临床

5、特点猩红热为儿童常见病,近十多年来发病率下降,典型病例减少,非典型病例增多,轻症多,重症少,淋巴结蜂窝组织炎减少,心肾并发症减少。这是0前儿童猩红热的特点。有典型皮肤表现者199例(75%),93例(35%)见口周苍白圈,112例(42%)见草莓舌,117例(44%)见杨梅舌。仅89例伴高热,41例伴轻度淋巴结炎,未见心肾异常。治疗效果比较满意,多在1周吋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2防止误诊因为这些猩红热患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所以比较容易发生误诊。本文中有106例曾误诊为其它感染,多者为病毒感染,如:风疹、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见猩红热样皮疹(病情重,体内可

6、找到化脓性病变,皮疹可出现于病程不定吋间)。此外,尚冇药物疹。注意猩红热多见于年长儿童,学龄儿童。发病与出疹关系:多在发病后24小吋内见皮疹。病毒感染中仅风疹在发病后24小吋内见皮疹,但风疹皮疹多一次性出齐,而猩红热出疹则可持续数天[1】。2.3再次患病同一儿童可第二次患猩红热。本文中有21例既往曾得过猩红热(不排除第一次不是猩红热,即使两次均确诊为猩红热也是合理的)。猩红热的病原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根据其M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50多个型。患过某一型链球菌感染后,只产生对该型链球菌的抗体,对其它型则不起作用。所以儿童可多次患不同型的链球菌感染[2】。链球

7、菌可产生红疹毒素,但红疹毒素在各型中也不一样,至少有三种。当得过•一次猩红热后再发生链球菌感染,如该链球菌的红疹毒素与上次感染的链球菌相同,则不出皮疹。如其红疹毒素不同,则可出现皮疹。所以患过一次猩红热后,还可以患第二次,其至患第三次[3】。参考文献[1】彭文伟.恃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125.[2】田庚善,傅希贤.现代传染病学诊疗手册.第二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193-197.[3】戚可名.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17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