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26858
大小:1.91 MB
页数:56页
时间:2018-11-20
《列夫托尔斯泰上课实用课件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
2、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对资产阶级虚伪腐化的认识和批判,对自身信仰的追寻和探索,使得他痛苦、矛盾、孤独。他曾经两次离家出走,一次半路返回,另一次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
3、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留给我们的是90卷的文集,驰骋俄国文坛60年的记忆,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不以暴力抗恶的思想。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说:“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列夫·托尔斯泰生活的庄园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
4、给你留下怎样的象。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茨威格笔下的托尔斯泰长什么样,给你留下怎样的象。文中是如何描写他的大胡子的?泡沫般的鬈发;滔滔白浪般的大胡子;树根样的眉毛;树柴样的额头;宽宽的、仿佛被人打塌了鼻梁的狮子鼻。鲁迅先生说过:“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这是一双的眼睛。一双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目光犀利、尖锐、深刻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柔和
5、、和蔼;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蕴含丰富情感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准确而深刻的洞察力托尔斯泰不仅用敏锐的洞察力去剖析社会、剖析他人,同样也勇于剖析自己。他的自我剖析,苛刻而残酷,不留丝毫情面,像插在自己心窝的刀子。托尔斯泰用这种方式反省自己,我们从中能看出他的理想和追求,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很严格。一.课文前半部分写托耳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然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
6、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过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联系全文看,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精美。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作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他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形和神相衬托,相反相成,使人物的外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大文豪为国民大众的利益去挑战强权、揭露黑暗与丑恶时,他的自身生活和个
7、人利益一定会受到影响。他不仅失去了财产,甚至差点失去生命。比如妻子和他分家、差一点被流放、被开除教籍,等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他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从50年代开始创作。60年代创作进入颠峰,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70年代创作了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