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

ID:25506386

大小:5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_第1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_第2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_第3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_第4页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风B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1病例选择选择2009年8月~2010年5月间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来源于河南省嵩县中医学院中风科。1.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发病后72小时入院;年龄40~75岁的两性病例。诊断标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④一般发病后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⑤有颈内

2、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的体征;⑥应作CT或MRI检查;⑦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风痰瘀阻证。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freelg/d),胞二磷胆碱(0.75/d),低分子右旋糖酐-40(500ml/d),.freell,早晚各1次,口服。两周为1疗程。2.2观察指标2.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分别评价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2.2中医证候评分参照1

3、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及《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按各项积分减少计算分别观察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的症状体征变化,舌苔脉象的变化。2.2.3血脂测定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德国宝灵曼公司试剂盒。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采用酶法。观察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的各项指标的变化。2实验室观察结果比较2.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由表1可知,治疗组TC、TG、HDL-C、LDL-C治疗前后差值经配t检验P<0.01,说明治疗组可降低

4、血清TC、TG、LDL,升高血清HDL-C;除HDL-C外,治疗组血脂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经t检验P<0.05,进一步表明治疗组对血脂有改善作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血清TC、TG、HDL-C、LDL-C,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在疗程时间内,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显示明显的降脂作用。2.2两组治疗前后TCD资料比较见表2。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治疗前由表2后配对比较可知,对照组和治疗组MCA、VA、BA的血流速度Vm、Vs、Vd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1;两组MCA、VA、BA的Vm、Vs、Vd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经t检验

5、P<0.01;两组MCA、VA、BA的Vm、Vs、Vd治疗后比较,经t检验P<0.01。以上表明,对照组和治疗组对MCA、VA、BA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加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2.3两组疗程结束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3)由表3可知,对照组共30例,基本痊愈为0例;显效1例,占3.33%;有效18例,占60.00%;无效11例,占36.67%。治疗组30例,基本痊愈1例,占3.33%;显效6例,占20.00%;有效19例,占63.33%;无效4例,占13.33%。经秩和检验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66.33%,治疗组总

6、有效率86.66%,经χ2检验P<0.05。以上表明,两组疗程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分级差异显著,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4两组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由表10可知,对照组共30例,基本痊愈为0例;显著进步4例,占13.33%;进步16例,占53.33%;无效10例,占30.33%。治疗组30例,基本痊愈2例,占6.67%;显著进步12例,占40.00%;进步13例,占43.33%;无效3例,占10.00%。经秩和检验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经χ2检验P<0.05。以上表明,两组疗程治疗后临床疗效分级差异明显,

7、且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风发生的机理主要表现为风痰上扰、瘀阻脑络,故熄风化痰、活血通络当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重要治则。中风B方正是据此而设,药物组成:清半夏、川芎、赤芍、酒大黄、全瓜蒌、石菖蒲、天竺黄、茯苓、血竭、全蝎、僵蚕、山楂等。3临床与证候疗效结果及分析本研究表明: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改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