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

ID:25503161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0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_第1页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_第2页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_第3页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早发性近视和迟发性近视张力性调节的比较论文【摘要】目的:通过一种测量张力性调节的方法,了解迟发性近视、早发性近视和正视眼的张力性调节表现。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方法: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之间,早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平均为(-3.00±1.75)D。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freelyopia)和迟发性近视(lateonsetmyopia)。Goss等1研究发现,人眼的屈光系统稳定性一般发生在15岁左右。大多数研究者把15岁发生的近视称之为迟发性近视2-4。

2、调节是指眼球屈光系统改变屈光能力使物体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的能力。调节反应由4部分组成:张力性调节、反应性调节、辐辏性调节和近感知性调节,其中张力性调节(TA),又称暗焦点,即眼睛在无任何视觉刺激的情况下处于一种间歇性的休息状态中,代表睫状肌的基础张力水平。张力性调节测量一般需要使用专用的自动验光仪,我们在严格控制的暗室环境下,用我院陈洁等设计的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5测量张力性调节,并探讨张力性调节与近视的相互关系。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志愿参加本实验者54例,年龄22~31岁,分为3组:正视组18例,屈光度-0.25~+0.50D,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

3、25.8±2.8)岁;早发性近视组18例,男9例,女9例,平均年龄(22.6±3.2)岁,平均屈光不正(-6.50±2.40)D;迟发性近视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24.7±3.5)岁,平均屈光不正(-3.00±1.75)D。所有个体的散光度数在1.00DC以下且矫正视力为1.0或以上,并无明显眼病。1.2方法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是在Badal透镜和Scheiner盘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了偏振光的原理,在视标前加一上下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同时在Scheiner盘前加一正交的偏振片。为提高仪器的敏感性,将偏振片前放一竖直细长的裂隙(宽度约0.5mm),同样

4、控制好Scheiner盘的小孔位置(2小孔水平分开,间距约2mm,孔径为1mm),这样由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裂隙成细光束,该光束再经过眼前的Scheiner盘,并能确保经过2小孔的光线都能到达视网膜,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上下左右分开的2条细线或者对齐成一细线。按照上述原理,当被测者报告两条线对齐,说明视标和视网膜恰好成对应关系;否则视标与视网膜并没有对应。这种仪器被称为偏振光游标式调节检测仪。屈光状态完全矫正后的被测者在一暗环境内暗适应10min以上,根据张力性调节的理论,人眼此时远点的位置会从无穷远转移到眼前某一点,检测时不断移动视标,直到被测者报告上下2条线第1次

5、出现对齐,设对齐时视标离Badal透镜的距离为d,测量6次,取平均值D。用公式张力性调节(TA)=F-D*F2,计算张力性调节的大小。其中F为Badal透镜的屈光度。2结果所有受试者的张力性调节的平均值为(0.90±0.76)D。其中正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80±0.64)D,早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为(1.32±0.80)D,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平均为(0.62±0.46)D。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P>0.05

6、)。3讨论调节的经典理论认为,当眼睛看无穷远时,调节处于休息状态,观察目标越近,则睫状肌受神经支配量越多,调节也越大。现阶段研究认为,在缺乏视觉刺激的情况下,眼调节位于中间静息状态,它是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相互平衡的结果,称之为张力性调节(TA)。个体间TA位置变化相当大,主要由副交感神经系统所决定。在自然情况下,每个个体的TA值是相对稳定的,但通过注视能诱导TA值发生变化。Zadnik等6认为远视者张力性调节值最大,近视者最小,而正视者居中。McBrien等3认为迟发性近视者和早发性近视者的张力性调节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提示迟发性近视者存在较低量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7、。Gilmartin等7认为迟发性近视者的张力性调节值低于正视者。Jiang等8认为迟发性近视者与正视者的张力性调节值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其后为时3a的纵向研究中发现,变为近视组在刚进入实验时(当时为正视)的张力性调节水平高于保持正视组的初始张力性调节水平,而在发展为近视后,其张力性调节水平又下降了。由此说明张力性调节水平高的人有发生近视的倾向,高的张力性调节水平导致了近视的发生,但反过来近视的发展又使张力性调节水平下降9。发现早发性近视的张力性调节高于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正视组和迟发性近视组的张力性调节,差异无显著性

8、(P>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