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501699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0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析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论文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职业能力不强。如何高效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就成了当今巫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内涵能力是指人
2、的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从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情、意诸方面的力量,包括个人的体能、实践能力、态度、动机、经验、知识、个人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不是单一的一种能力,也不是一个毫不相干的孤立能力机械的相加,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是各种能力的“综合”。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其他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具有一定差别。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有一定的特殊内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同样由基本能力、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构成。其中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
3、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而专业能力是从事特定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二、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一)职业能力理解偏差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往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将职业能力与技能相混同,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21世纪更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它能力。根据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程度以责任心为最高,占34.5%,其余依次为竞争意识与能力
4、为33.5%,适应能力为24.6%,思想品德为12.1%,实干精神为21.5%,意志承受力为10.9%,这表明,企业在选用人才上、更注重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是某一单方面的能力。(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当高职学校专业设置不当的两种表现。一是专业设置速度不当。经济的发展方式的急剧转变产生了大量的新专业,尤其是在新兴的服务、管理和高新技术行业,比如物流师、电子商务师、酒店管理人员、调酒师、程序设计员等,社会对新兴职业的从业人员有着大量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的很多地方己经出现了产业聚集,即某一个或某几个产业大量聚集在某一地区,并且行业内部的企业间有相互配套的趋势。这种现象导致了
5、该类行业对某类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当地的职业学校却没有设置相关专业或是设置较晚,这样就不能满足行业发展时期的人才需求从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二是高职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的能力口径过于狭小。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同时这种仿照苏联的专业划分方式具有高度的指向性,这种专业细分本身也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化趋势背道而驰。(三)“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普遍缺少对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发展情况的了解。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职院校中有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
6、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非常匾乏,另一方面也没有采取应有的激励机制发挥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流动率,仅为1.5%-3.5%,这与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项目的内涵和标准》中要求的“各专业从企事业单位现任高级技术管理专家中聘请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业教师的比例不小于16%”相比较,显然差距很大。(四)学生实践机会不足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实验是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关键。但在高职办学过程中却难以保证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实习、实训和实验机会的不足。学生实践机会缺乏在深层次的现实原因在于实习、实训、实验经费的
7、不足。职业教育需要学生参加较多的实践,这些实践不但需要实习基地,实习工具和机器等实习或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还需要专业的教师来进行现场指导,这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如果经费分担和保障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很难保证学生能力培养的质量。三、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一)合理设置专业学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不仅要深人行业、企业调研,而且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及其对人才规格要求的变化,及时了解人才市场的文化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关注和把握人才市场走向。当然,在专业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宽口径专业与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