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

ID:25451525

大小:6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0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1页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2页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3页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4页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鲍曼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如医护人员手部、患者用具、呼吸机设备、消毒液、透析机、水龙头等1,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可以引起多种医院感染,如肺炎、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脑膜炎等。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株逐年增加,并从对单一抗菌药耐药向多重耐药、由低耐药向高耐药发展,因此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freelpC酶(属于C类),OXA型酶(属D类)等四类。细菌主要通过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诱导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与参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代谢的D-丙氨酸-D-丙氨酸肽酶的三维结构十分相似,从而以水解和非水

2、解方式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菌药物失去活性2。1.1.1超广谱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又称氧亚氨β-内酰胺酶,是细菌质粒介导的能水解甲氧亚氨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以及氨曲南等的β-内酰胺酶,由于ESBLs能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及单环类抗生素,作用底物广泛而称之。ESBLs大部分属AmblerA类酶,位于Bush等功能分类方案2be群;少数属于Ambler的D类,位于Bush的2d群。ESBLs超过240种,按传统的ESBLs分类法,可分为TEM型、SHV型、非TEM及非SHV型等(包括CTX-M、OXY、SIM、PER等)。TEM型ESBLs有

3、71种,其中TEM-1是革兰阴性菌中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2。TEM-2基因的转座子介导对青霉素的耐药3。TEM-1、TEM-2广泛存在,是不动杆菌属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TEM型酶突变位点主要在TEM-104、TEM-164、TEM-238、TEM-240。其中164、238位点突变将导致催化腔体积增大,使分子结构较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能够进入;在此基础上,104、240等位点的突变使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亲和力增强,进一步提高其水解效率。另外突变的位点不同其水解效率也不同,如238位点的突变主要促进酶对头孢噻肟的水解,而240等位点的突变主要促进酶对头孢他啶的水解,所以抗

4、生素的使用情况不同,ESBLs的类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不同的。SHV型ESBLs有28种,其中SHV-1最为常见,有20%对氨苄青霉素耐药2。SHV型酶突变位点集中在SHV-179、SHV-205、SHV-238、SHV-240,其中SHV-238、-240位点突变分别对水解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起关键作用。有研究发现30%鲍曼不动杆菌携带由质粒介导的SHV酶,并首次发现SHV-12亚型带有ESBLs基因4。CTX-M属非TEM和非SHV起源的ESBLs,包括CTX-M1-10、Toho-1和Toho-2,对头孢噻肟水解能力强,而对头孢他啶水解能力弱,因此体外药敏试验中产生此酶的菌株常对头孢

5、噻肟耐药而对头孢他啶较敏感2。此群酶与TEM和SHV型酶仅有40%左右的同源性。主要见于大肠埃希菌、沙门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目前在不动杆菌属中尚未发现。OXA型ESBLs目前发现有46种以上,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吩耐药,能高度水解苯唑西林、氯唑西林。OXA型β-内酰胺酶之间同源性较低,不到20%。1.1.2AmpC酶AmpC酶属于β-内酰胺酶Bush-J-M1群,它们在分子结构上具有同源性,都属于β-内酰胺酶分子分类中的C类5。在自然状态下细菌产生此种酶的量很少,但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和克拉维酸)的作用下可大量诱导AmpC酶的产生,而且其调控基因的突变率很

6、高,突变后将使酶持续大量产生,导致细菌对除碳青酶烯类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AmpC酶可分为诱导型、去阻遏持续高产型和质粒型。染色体AmpC酶的结构基因为AmpC,参与调控的基因有ampR、ampD、ampG与ampE等。AmpR和AmpD蛋白形成复合物,抑制AmpC基因转录。诱导剂可与AmpD蛋白结合,致使AmpD蛋白不能与AmpR形成复合物,AmpR发挥激活作用,导致AmpC酶合成增加。当AmpD基因突变,产生功能有缺陷的AmpD蛋白,使AmpD蛋白不能与AmpR蛋白形成复合物,导致AmpC酶合成持续增加;当AmpR基因突变,产生功能有缺陷的AmpR蛋白,则无论AmpD蛋白

7、是否存在,都不能激活AmpC基因转录,AmpC酶合成减少。但是,上述酶的诱导合成是一个短暂现象,当诱导剂与有功能的AmpD相互作用,从而阻止AmpD与AmpR蛋白形成复合物时,AmpR激活AmpC基因转录。与此相反,基因的去阻遏是一个持久现象,可能是由于AmpD基因突变,合成有缺陷的AmpD蛋白,不能与AmpR蛋白形成复合物,从而导致AmpR激活AmpC基因持久转录6。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都具有产生AmpC酶的能力,通常产酶量很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