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

ID:25450992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_第1页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_第2页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_第3页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_第4页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课堂导入“五”法论文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样才能将学生教好。这里就结合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谈谈摘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这样才能将学生教好。这里就结合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谈谈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关键词:诱“思”;善学;促“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善学”,这就必须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开发学生

2、的智力和潜能,这样才能将学生教好。这里就结合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谈谈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一、以“趣”诱“思”如在教“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别量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6厘米的三块圆形硬纸板的周长,学生得出了它们的周长分别是9厘米多一些、12厘米多一些、18厘米多一些。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圆形的场地直径是100米,用刚才的方法量周长方便不方便?”学生都说:“不方便。”接下来教师又说:“现在看谁最聪明,不用量就可以知道这个直径100米的圆周长大约是多少?”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也就能够很快算出了是300米多一些。教师

3、再稍作点拨,学生也就能够很快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根据数学自身的需要创设了生活教学情境。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可以由三角板的内角和导入:先计算三角板的内角和,然后随手画出一个三角形,再探究画出的三角形内角和。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二、以“疑”激“思”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

4、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12个,一方说是18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

5、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地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2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让学生说出这是3个2只,4个3只,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三、以“比”促“思”根据神经系统的对称规律,两种性质不同或类似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

6、的相互诱导规律,可以提高感知效果,增强思维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加深对知识的思考、理解和记忆。如在教“三角形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6个三角形,看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把具有共同特征角的三角形归为一类,看能分几类?然后总结出三类三角形的相同点(都有两个锐角)和不同点(另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钝角)。这样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边看边比边想,很快掌握了三角形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口算再按特点分类下面的式子:我请两位学生口答,他们很快地口算出结果后,并将它们分成了下面的

7、两类:1.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两类:得数为真分数的为一类,得数为1和带分数的为一类。2.按计算结果可以分为三类:得数为1的是一类,得数小于1的为一类,得数大于1的为一类。我笑着表扬了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赞扬他们能够认真观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这个意见颇有启发性!但第二种分类方法,马上招来了全班的同学的一致反对,有好几个同学等不及我指名,便按奈不住地说:“分两类更好!”有一位同学马上完善了第一种分类方法:得数为1的分为一类,得数小于1和大于1的都可以归为得数不为1的一类,所以这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