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ID:25425652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0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_第1页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_第2页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_第3页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_第4页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从魏晋士人看魏晋文化独特的审美观  论文关键词:竹林七贤 审美魏晋时期超脱之美  论文摘要:审美是人性追求的极致。特别是寻求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更是各个历史时期文人们追求的终级目标。“竹林七贤”等魏晋士人对现实人生和生命的超越的寻求,体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超脱之美。.L.编辑。  魏晋时代除了社会大动荡以外,在精神领域里对人的评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正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1184。这时候出现了大批的士人,他们以高迈的精神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中国

2、的历史上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这就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他们以独特的审美观,在历史长河中为魏晋文化留下了重重一笔。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浔.三人年皆相比,屎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成,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教新语·任诞》)  嵇康和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代表了旷世的“魏晋风流”,成为了遥远的绝响。这是人性的苏醒和大解放,也是从先秦发展到魏晋的历史产物。就如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代表性的文化一样,“魏晋风流”也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

3、是永远不会重新出现的。历史已经成为了永恒的过去,但对生活的本然地追求却是任何时代、任何人所倾心渴望的。“嵇阮的放达通过在审美意境中的熏陶,升华为一种强大而健康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支持着他们以放达的形式与名教相对抗,同时又按照自己的追求真实地生活”[2]。人在残酷的现实和艺术人生的追求中认识到了自我,认识到了真实的自己,认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最酣畅的流露。  他们这一群体突破了旧有的、束缚人性的传统桎梏,在苍凉的人世间寻求着生命的一丝温暖。不再看重人外在的社会地位和权势,而注重人内在的才情和智慧。“

4、由于它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于是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性分、能力便成了重点所在。总之,不是人的外在的行为节操,而是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要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貌姿容,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评价、所议论、所鼓吹的对象“。这是对生命的自然回归,在对精神、心灵的无限渴望中,充满了灵性的自由。  “竹林七贤”是时代的精英,左右着时代的精神

5、代表了时代的潮流,给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是老庄精神在魏晋的延续和发展。“放达之士,其精神近庄子,嵇阮开其端,至西晋而达极盛”。由对现实的超脱而达到了一种逍遥,这种逍遥正是对万物生命的洞察和妙悟,超越于形形色色的有形世界,直达宇宙的本然。“放任之极则为逍遥。受世界之束缚乃在于心,心若能放任,自无世界之累。嵇阮以为人有形神两方面,而神可以超然,所以逍遥即神游也。故至人即世界内的神仙,而神游之人,为理想之人格。至人可既不脱离形躯,又不脱离世界,而精神则能不受限制,故嵇阮之人生观乃由齐物而达逍遥也”。  由放任而致逍遥,由此,生命超越了当下的

6、存在状态,探寻着事物背后的永恒本体。  王弼的“以无为本”的贵无论的本体论哲学在当时社会的前期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美学领域,不是外在的纷繁现象,而是内在的虚无本体;不是自然观(元气论),而是本体论,成了哲学的首要课题。只有具备了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才可以发展成丰富多样的现实性。“以无为本”、“崇本息末”的哲学观点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精神。  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王弼《老子》38章注)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戍.必生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事物之宗也。(王弼《老子略例》)  外在的任何功业、事物都是有

7、限和能穷尽的,只有内在的精神本体,才是原始、根本、无限和不可穷尽的,有了后者才有前者。所以,晋人品评人物时主要不在乎人的外貌,而特别崇尚人的内在的精神、气质和素养。这就有了对外在形体的超越,直达内在的精神以及事物背后的本体。.L.编辑。  另外,关于圣人有情还是无情,当时曾引起了一些争论。何晏主张“圣人无情”,王弼则认为“圣人忘情”。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

8、应物,失之多矣。(何邵《王弼传》)  他们忘记的是世俗规定对情欲的限制,追求的却是人的情欲的自然流露。“应物而不累于物”,在对万事万物的自然回应和感情的自然流露中,不为外物所累,直达于顺天应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