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412145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0
《妥善处理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妥善处理在校生与校漂族关系 近年来,从教育行政机构发布的大学生就业率以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城镇失业人口中“毕业后暂未找到工作”的比重来看,高校毕业生待业人群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一群徘徊于社会与校门之间的特殊群体——“校漂族”也正在不断地壮大。2007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495万,而当年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达到了140多万,在这组庞大的数据中,“校漂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人数不断上升的“校漂族”虽然已经大学毕业,但仍留在学校,住在学校或学校附近地区,吃在校园,用在校园,和在校生共用学校资源,从而和在校生发生了多方面的联系。但作为未就业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校漂族”实际上已
2、经走入社会,与在校生并无直接关系。本文认为“校漂族”和在校生的关系并不仅仅只是表层的“资源抢夺性”矛盾关系,同时还存在深层的心理影响、价值取向引导等多方面的联系。从“校漂族”和在校生关系的二元角度来解读“校漂族”现象,不仅是研究“校漂族”的一个全新维度,而且对正确引导在校生毕业后的价值取向,促进学校对“校漂族”更规范化的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在校生对“校漂族”的认知与态度 笔者根据对杭州各大高校的784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约73.4%人听说过“校漂族”。随着社会各界对“校漂族”关注度的上升,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听说过“校漂族”的存在,并且有一部分在校生与“校漂
3、族”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 而在对“校漂族”认知的进一步调查中,笔者发现在校生对“校漂族”的看法大多持正面的鼓励态度,但事实上,在校生与“校漂族”接触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在校生对“校漂族”只停留在“听说”过这个词的阶段,而缺乏对“校漂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因而他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偏差。在校生对“校漂族”的肯定实际上也就是对自我未来出路的一种可能性设定,因而这表明在越来越多的“校漂族”面前,在校生首先在心理上认同了毕业后走上“校漂族”道路的可能性。 同时根据调查,当今大学生对“校漂族”的总体态度较为宽容。但有一部分在校生存在对“校漂族”的担忧心理,表现出自我的不确定性,进而
4、反映出在校生毕业后的选择倾向性。可见,在一定的范围内,“校漂族”对在校大学生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 二、在校生生存现状与“校漂族”的产生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新一代大学生的生存现状较之国家包分配年代的大学生有了巨大的改变。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正在向普通社会劳动者转换。大学文凭日益变为必需品,而不再是增添优势的砝码。正是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生存现状的改变才促使“校漂族”这个特殊群体的产生。资料显示,“校漂族”零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到2002年高校首批扩招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时初现规模。既而随着国家从2003年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政策作出的调整而迅速壮大,“校漂族
5、”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而,在校大学生的生存现状与“校漂族”的产生直接相关,要从源头上研究“校漂族”现象的起因,对在校生的生存现状不可不加以关注。 1、国家政策的调整深刻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大学毕业生首次实行“国家分配与双向选择”并行的政策,大学生从此失去了进大学等于抓住了铁饭碗的优势。上世纪90年代末,高校开始扩招,到2002年,首批扩招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相关文件,从2003年起,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本科毕业生,可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与学校签定有关协议,可将档案、户口保存在
6、学校两年,待学生落实工作单位后,学校为其办理就业报到手续。档案、户口在学校保留期间,学校免收档案保管费,并为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各项服务。超过两年期限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学校将其档案、户口转回家庭所在地。 “校漂族”是国家政策调整后的产物。虽然高校扩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但由于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社会还不能在一定时间(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周期)内完全消化人数急剧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为此,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鼓励高校毕业生进行多渠道就业,但是仍有部分毕业生选择“校漂”来逃避就业压力。而随着“人随户口走”的局面的打破,一些学生消除了工作
7、解决不了户口无法落实的尴尬,从而不急于去就业,而是安心地将户口留在学校,以“漂”着的生活形态从容地为自己寻找一个更好的人生起点。 2、在校大学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下的学历竞争。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形势面前,一些大学生把就业竞争转化为学历竞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缓解本科毕业就面临的求职压力。于是近几年,考研成为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的首要选择。虽然这两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有所下降,但从总人数来看依然不少。处于学历竞争中的在校大学生有的从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定下考研的目标,大学四年只为了考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