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ID:25398835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第1页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第2页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第3页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第4页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摘要】目的观察药物铺灸疗法与常规西药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铺灸组(28例)和西药组(32例)。铺灸组采用中药外敷配合铺灸疗法治疗;西药组口服西药思密达。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铺灸组的愈显率为71.43%,对照组的愈显率为25.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药物铺灸疗法治疗小儿泄泻疗效优于思密达,且符合患儿不愿吃药或不愿配合针灸治疗的心愿,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小儿泄泻;药物铺灸疗法;针灸疗法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儿科常见病,一年

2、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freel。神阙穴区:以任脉神阙穴为中心、以1.0~1.5cm为半径所覆盖的任脉气海、阴交、水分和足少阴肾经肓俞等穴。2.1.3铺灸方法(1)胃肠穴区铺灸法:患者取俯卧位,将洞巾铺于下肢部只暴露施术部位,棉签蘸姜汁擦拭穴区,并均匀撒铺灸药末覆盖穴区局部皮肤,厚度为1~2mm。将姜泥做成和穴区大小等同的长方体置于药末之上,长宽和穴区一致,厚约0.8~1.2cm。再将精制艾绒制成边长为3cm左右的正三棱锥形艾炷,置于长方体姜泥之上,正三棱锥形艾炷的长度和宽度以略小于长方体姜泥的宽度和长度为宜,棉签蘸取95%酒精均匀地涂于三棱锥艾

3、炷上缘,点燃酒精便可顺势均匀点燃艾炷,自然燃烧,以有温热感至患儿能忍受为度,待患儿因温度太高无法忍受时,取掉燃烧的艾炷,再换新艾炷,每次3~5壮。最后去净艾炷,保留药末与姜泥,以胶布固定。待其热感消失后,去掉所有铺灸材料,灸疗完成。(2)神阙穴区铺灸法:除患儿选择仰卧位外,其余操作均同上。每日施灸1次,7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统计。2.1.4操作注意事项(1)洞巾铺设必须平实,使其紧贴于患儿皮肤,并在铺灸过程中注意检查,若因患儿体位轻微移动造成洞巾褶皱,必须及时纠正,这样既可以避免患儿在施术过程中受凉,又可以防止艾灰烫伤皮肤,所以建议洞巾取材以纯棉为佳。(2)艾绒制

4、成边长约3cm左右的正三棱锥形艾炷时,既可以在施术过程中将热量很快地透达体表,又不至于因热量透达太慢而患儿感到施术部位发凉,也可节约艾绒。(3)姜泥的厚度以1cm为最佳,但临床操作过程中无法准确把握,但应尽量控制在0.8~1.2cm。2.2对照组口服西药思密达,3g/袋。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连续治疗7d。治疗期间嘱患儿食用易消化、少纤维和富含维生素食物,禁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及乳制品。2.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

5、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泄泻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经治疗7d,大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显效:经治疗7d,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经治疗7d,大便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1/2,性状好转,全身症状减轻。无效:经治疗7d,大便次数及性状未改变,或症状加重。3.2治疗结果3.2.1病例脱落情况治疗组28例无病例脱落,对照组有2例患儿因不能坚持治疗而放弃。但在统计过程中将此2人当作“有效病例”处理,然后再进行两两率的比较,如此时治疗组较对照组仍有临床及统计意义,则认为治疗组具有疗效优势,否则另

6、作考虑。3.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例(%)经统计,两组总有效率χ2=1.339,P=0.312,P0.05,差异无统计意义,但两组愈显率比较χ2=5.293,P=0.030,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表明治疗组在提高治愈率和显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4讨论中医学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且“脾常不足”,易为乳食、生冷积滞所伤而导致腹泻。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泄泻,往往是脾虚湿胜,饮食不化所致,其泻多水便或散乱便,气味酸臭有不消化食物或奶瓣,脉细数,苔白腻或厚,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此治疗当以健脾和胃、利湿化浊为

7、主要治疗大法。铺灸药方中白术、苍术、山药、茯苓健脾利湿;车前子利水化湿,分利清浊;葛根、桔梗升阳止泻,又可升脾阳,保肺气;炙甘草温中健脾,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共奏健脾利湿、分泌清浊、升阳止泻之功。药物铺灸疗法所选穴区中,胃肠穴区腧穴均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且又为胃肠之下合穴,有很好的调和肠胃之功效。神阙穴区除了采用神阙穴具有调肠胃、益下元、回阳固脱作用之外,还体现了局部治疗特点,其下是大小肠的解剖位置,药效直接作用病所,充分发挥了姜与艾绒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益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