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像(3)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像(3)论文Ⅲ、「普鲁夫洛克」:穆旦对「美学现代性」的确认在现代汉诗史上,穆旦经历了一个传奇性的经典化过程。四十年代,王佐良、周珏良、李瑛、唐湜、少若、陈敬容对其有初步的推介39。之后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光景中,穆旦沦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八十年代以降,随着朦胧诗潮的神话般崛起以及官方文艺政策的松动,有关新诗史上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人及流派的挖掘、整理,一时间蔚然成风,幷从为「逆流」的辩护逐渐上升为新诗研究的主流.freel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
2、0);LeoOu-fanLee,TheRomanticGenerationofModernChinese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Mau-sangNg,.freeltheIronHouse:AStudyofLuXun(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7).49参看朱自清白采的诗,收入《朱自清全集》第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页65-76。50于赓虞诗集主要有《魔鬼的舞蹈
3、》、《孤灵》、《骷髅上的蔷薇》、《晨曦之前》,朱自清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收录五首。迄今为止,最为方便的数据是王文金、解志熙编辑的《于赓虞诗文辑存》上下卷(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于赓虞的评论,较早有沈从文我们怎样去读新诗,见《沈从文文集》第1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曹葆华诗集主要有《灵焰》、《无题草》、《寄诗魂》、《落日颂》,吴晓东《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对于个别诗篇有文本分析,参看页296-301。51同注20,页476-477。52同注20,页477-488。
4、53同注20,页479。54同注20,页487-488。55李方编,《穆旦诗全集》,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页86。56同注40,页130-133。57同注40,页90。58Ping-kesReevePusey,LuXunandEvolution(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esReevePusey,ChinaandCharlesDarbridge,Mass.: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83).72譬如,痖弦如歌的行板「世界老这
5、样总这样:——/观音在远远的山上/罂粟在罂粟的田里」;孟浪连朝霞也是陈腐的[连朝霞也是陈腐的/所以在黑暗中不必期待所谓黎明];海子的秋「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73LeoOu-fanLee,“LiteraryTrend1:TheQuestforModernity1895-1927,”inMerleGoldmanandLeoOu-fanLee(eds.)AnIntellectualHistoryofModemChina(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2),p.191.7
6、4郭保卫,书信今犹在,诗人何处寻,杜运燮等编,《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页180。75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同注54,页20。76LeoOu-fanLee,“InpleteModernity:RethinkingtheMayFourthIntellectualProject,”inMilenaDolezelova-VelingorovaandDavidDer-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AsianCentre,2001),pp.31-65.77王佐良,论穆旦的诗,同注40,
7、页6。78同注40,页100-101。79StephenSpender着、云夫译,现代主义派运动的消沉,载香港《文艺新潮》,第1卷第2期,1956年4月,页3。80卡利尼斯库着,顾爱彬、李瑞华译,《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颓废、媚俗、后现代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页16-17。81吊诡的是,肇始于危机意识而以求新、求变、反传统为己任的现代主义,颠覆了几乎所有形式的确定性,在作者与读者-观众-听众之间创造一个压倒性的分界,使所有的艺术经验变得困难、间接、扭曲,结果陷于危机四伏之境。萧斯基注意到,高雅文化进入一个无穷
8、革新的漩涡中,每个领域都宣称独立于整体,每个部分反过来分化为碎片;不仅文化的生产者,甚至它的分析家和批评家都沦为残片的牺牲品(参看CarlE.Schorske,Fin-de-siecleVienna:Politic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