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

ID:23548965

大小:77.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08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_第1页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_第2页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_第3页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_第4页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_第5页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现代汉诗的文学反叛:路易斯、罗寄一、穆旦的诗歌肖四十年代的神州大地,风雨飘摇,百业荒驰。酷烈的战争,饥寒流离的考验,不仅危及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生存环境,也把重重阴霾投进世人的精神世界。除此以外,商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整个生命缩减变形的现象,以及在支离破碎的文化空间里追索「生存的理由」所引起的种种焦虑,也在文学世界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印痕。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写作文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敏感的诗人们在应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之外,更面临历史终结、文化错位以及「现代性」对个人的冲击与震撼。于是,他们仿佛神话中与日竞走的夸父,在广袤的大地上发出沉重的歌吟。抗战诗人诉诸宏大叙事和乡土修辞,杂以烽火儿女、孤臣孽子,

2、务求涕泪飘零而后已。现代主义诗人既已拒绝直截的陈述与喷发式抒情,转而反观个体生命的内在,以新颖的美学传达深邃的生命体验。在此意义上可说,除去「写诗」以外,他们尚无其它更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的庞大悲哀」①,他们重建诗学新秩序的目的即是为对抗现代性的侵袭。当然,吾人也须承认,「生命的悲剧感」诚乃古今中外文学的一大传统,然则,回旋于四十年代中国诗人内心的此类感受,主要由于本国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物质变革和心理冲突、迥异的时空体验、新变的世界观等导致的结果。从时间差异上看,此一生命的悲剧感与中国古代诗人的伤春悲秋模式大异其趣而带有明显「现代的」意味;同时,从空间差异上看,它也迥异于西方现代诗人的生命体验

3、而打上了「本土的」烙印。讨论的诗人包括路易斯(纪弦)、罗寄一、穆旦。Ⅰ、「吠月之犬」:路易斯的「边缘心态」路易斯(1913—),本名路逾,祖籍陕西,生于河北清苑。先后在武汉美专和苏州美专读书,三十年代混迹于上海文艺界,与徐迟、戴望舒、杜衡、鸥外鸥等人过从甚密,迷恋法国象征派和美国意象派诗歌,在《现代》、《新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抗战期间,路易斯滞留「孤岛」上海,坚持现代主义的艺术追求,翻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②,接连出版《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不朽的肖像》、《出发》、《夏天》、《三十前集》等六部诗集③。其间由于积极参与文化汉奸活动,在上海文艺界震动一时,也颇受后人的诟病。此外,

4、路易斯还招邀北平、南京、镇江等地的友朋,在一九四四年春季和一九四八年秋季,创办过新诗社团「诗领土」社和「异端社」,出版《文艺世纪》、《诗领土》、《异端》等杂志,以极端个人主义姿态提倡「纯诗」写作,虽遭受左翼批评家的抨击,但径行独往,拒绝改悔,在彼时的中文诗界堪称一景④。一九四八年,移居台湾,揭起「现代派」大矗,直言无讳:「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⑤,一生为诗辛勤耕耘,奋勉不懈,终为台湾诗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⑥,《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编者对他的诗有如下评语:「纪弦的诗,题材广泛,表现手法独特,有个性,风格富变化,在意象上时呈飞跃之姿,在语法上则常泄示一种喜剧的谐趣。他曾组织『现代派』

5、,倡导诗的现代化,对中国现代诗运之推广,影响至为深远。」路易斯诗最突出的主题是「岩石般的孤独和遣不去的哀愁」(<五月为诸亡友而作>⑦),不少评家已指出这一点。譬如,奚密说:「纪弦早期作品中最不可忽视的主题当属孤独——尤其是作为一位诗人的孤独。孤独的意义是双重的。首先,自我、真我必须必须在孤独的状态下才能显现、完成。……孤独的另一层意义在于诗人对理想不懈的追求,而使他注定了与世界疏离的命运。前者是正面的,肯定个人的存在,而后者往往隐含着寂寞和愤世嫉俗的感慨。」⑧实良有以也。当然,路易斯的诗格与人格可相互印证:孤冷狂傲、神经质的内省、以及行为举止的表演性,此乃他留给朋友们的印象,譬如,

6、胡兰成笔下的路易斯「是一位又高又瘦的青年,贫血的,露出青筋的脸,一望而知是神经质的。他那高傲,他那不必要的紧张、多疑、不安与顽强的自信,使我和他邻居半年而不能丢开矜持」⑨不过,从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文化语境观之,路易斯诗的「孤独感」有超乎此者在。进而言之,在现代社会里,诗人因处于「边缘性」的地位而产生刻骨铭心的孤独感。他们「在家」,却有着「无家」的感受;他们「在世」,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只能依靠坚韧的意志力把自我隔离在象牙塔里,将自我价值的定位寄托于后世的发现。这等同于另一种形式的、内在的「放逐和流亡」。这种被驱离原乡、永绝家园的「边缘心态」是如何出现的?奚密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

7、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教育制度及文化氛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诗歌长久以来在传统文化结构中所享有的优越地位——道德修养的基石、政治权力的阶梯、人际交往的最精致典雅的形式——随着以上的变化而丧失净尽,诗开始被当作一种高度专业化的、私己性的、处于社会边缘的艺术追求⑩。在传统文学的等级中,诗高高在上、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的情形,现在完全颠倒了过来。几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商品化和大众传媒的兴起,诗所隶属的精英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