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

ID:2538221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0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_第1页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_第2页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_第3页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_第4页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老年患者麻醉时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作者:吕黄伟谭文斐王俊科【关键词】艾司洛尔;舒芬太尼;老年;量效艾司洛尔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药物之一,可降低吸入麻醉的监护最低肺泡有效浓度麻醉(MAC)时限和减少静脉麻醉药的麻醉药用量〔1,2〕。舒芬太尼是一种新的高选择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尤其用于心脏手术和老年危重患者。本文观察艾司洛尔对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诱导及切皮时血流动力学和脑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探讨艾司洛

2、尔和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和分组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规定的病情分级标准(ASA)Ⅰ~Ⅱ级病人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甲状腺切除术、胃癌根治、胆囊切除等择期手术,随机分为两组:艾司洛尔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66~82(平均73±6.9)岁,体重55~76kg;舒芬太尼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5~78(平均71±6.7)岁,体重60~82kg。舒芬太尼组分为低、中、高剂量舒芬太尼组,其血浆靶浓度分别为0.2,0.4,0.6ng/ml。排除缺血性心脏病

3、、高血压、术前服用过β阻滞剂或钙阻滞剂,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心肾肝功能不全。艾司洛尔200mg/2ml(山东齐鲁制药厂产,批号0004002)。1.2麻醉方法两组病人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和BIS(AspectA100)。艾司洛尔组给予艾司洛尔,单次1mg/kg,然后以50μg·kg-1·min-1持续静点,不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组在给上述剂量的艾司洛尔后,安静10min,用靶控泵(FreseniusVialMedical,Brez

4、ins)将舒芬太尼血浆靶控效应室浓度达标后,再设定异丙酚血浆浓度为3.0μg/ml,效应室浓度达标后给予维库溴铵0.01mg/kg。4min后气管插管接麻醉机,用100%氧气,调节呼吸频率10~12次/min,吸呼比1∶2,潮气量6~8ml/kg,使呼气末二氧化碳维持在30~35mmHg。记录入室时、给予舒芬太尼和异丙酚达标时、给予异丙酚后插管前、插管后1、5min和切皮前、切皮后3min的收缩压(S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和BIS值。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

5、差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2结果艾司洛尔组与低剂量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达到血浆靶控浓度后SBP,HR,BIS均无明显变化,异丙酚达到血浆靶控浓度后四组患者SBP,HR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的BIS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四组患者插管后1,5minSBP,HR,BIS均较插管前(给予异丙酚后)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用艾司洛尔和不同效应室浓度的舒芬太尼一样,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和BIS的增加。切皮后SBP,HR,BIS较切皮前无显著变化。

6、低剂量舒芬太尼组在插管后各时段SBP,HR,BIS较插管前有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中、高剂量舒芬太尼组在切皮后明显抑制BIS的增加(P<0.01),见表1。以输注异丙酚的时点分析艾司洛尔与舒芬太尼的量效关系,证明舒芬太尼的剂量增加(舒芬太尼1~3组),艾司洛尔增加对BIS的抑制程度,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y=-4.65x+63.9,γ=0.9938)。而在切皮后时点不同浓度舒芬太尼呈浓度依赖BIS的变化(y=-5.46x+63.35,γ=0.9928)。表1艾司洛尔对不同血浆靶浓度舒芬太尼麻醉诱

7、导和切皮时的血流动力学和BIS影响与入室时比较:1)P<0.01;与艾司洛尔组比较:2)P<0.013讨论艾司洛尔是一种超短效的β1受体阻滞剂,临床上有效地用于减轻机体对气管插管、手术等有害刺激的交感神经反应,减轻血流动力学反应和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插管后BIS的增加〔2〕。艾司洛尔和麻醉性镇痛药一样可影响异丙酚麻醉期间BIS的变化。不用麻醉性镇痛药,艾司洛尔也可有效控制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因此有学者研究认为艾司洛尔可代替麻醉性镇痛药维持血流动力学和BIS的变化〔3〕。一般认为β1受体

8、阻滞剂的中枢抗伤害性作用是其抑制插管引起BIS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3,4〕。手术刺激等伤害性刺激通过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引起脑电变化。在网状结构,前脑的中隔存在大量β1受体,β1受体阻滞剂可阻滞网状结构的β1受体防止BIS的增加。但艾司洛尔是水溶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β1受体不能达到有效作用。本研究发现1mg/kg和50μg·kg-1·min-1艾司洛尔可抑制异丙酚和舒芬太尼靶控麻醉诱导和切皮时BIS的增加,可能与其抑制外周伤害性冲动向中枢传导有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