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

ID:25366489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_第1页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_第2页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_第3页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_第4页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谈西方之眼 东方之魂——论中西精神资源对林徽因文学创作的影响论文.freelary’sCollege学习。在伦敦,林徽因结识了徐志摩,在理想、信念、文学、气质等方面深受其影响。而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则是在游历欧洲期间受房东女建筑师影响而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文学的视域之外开拓了其他门类艺术上的造诣。一、唯美的浪漫与超脱的性灵文学创作伊始,林徽因与“新月派”诗人保持着联系,因而她的诗歌创作明显带有“新月派”的印记,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感召。在她的笔下,平常的花草树木、天光云影,无不具有美的形态和情韵。诗人笔下的自然是一个纤弱、灵巧、幽微的静谧世界,到处流露出宁静和谐的气氛。在这个由

2、自然构成的诗歌世界中。诗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风景描绘者,借助自然她抒发了自己对于美的体悟:《雨后天》,她直抒胸臆“我爱这雨后天这平原的青草一片”;《给秋天》里,表现了对秋天来去匆匆的无限留恋和惋惜;《对残枝》里,对梅花残落的枝条表示深深的怜爱;在《十一月的小村》里,把山村的浓雾、茅屋、牧童描绘得极富田园诗意。不仅是自然,女性在林徽因笔下也具有独特的韵致,在诗作《笑》中,林徽因抓住女性美的特征——眼睛、口唇、唇边的笑涡、卷发,用“艳丽同露珠”“轻软同花影”等比喻,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女性美丽的容颜。通过丰富、新奇的想象,诗人用“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3、”来形容“笑”的甜美、柔媚、温婉,艺术地再现了少女美的面容笑影,风姿神韵。同时,林徽因追求的“美”也表现为一种对古朴、清远、静幽的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中国文化之中的一脉讲究除去胸中粘滞,虚心纳物、澄心静虚,去妙悟参会人生,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从庄禅的遁逸哲学到公安竞陵派的“独抒性灵”.从林语堂的“会心之顷”到周作人的“隐逸”,莫不如此。林徽因的作品融人对大自然的赞美的同时,体现了天地万物莫不相通的生命哲思。林徽因对生命的存在和逝去保持着超然、达观的“至乐”态度,与庄子“齐生死,等物我”观念不谋而合。《一首桃花》中桃花“凝露的娇艳”,“柔匀的吐息”.“生姿的顾盼”,人与自然水乳交融;《中夜钟声

4、》和《山中一个夏夜》中轻重缓急的“钟声”,虫鸣交错的静寂夜晚,寂寞心境借物言说;《古城春景》、《昆明即景》等诗篇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融于一体;小说《模影零篇》中的钟绿和绣绣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纯净的自然景致下“出走”,生的超脱,死的坦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林徽因的审美追求的最佳归宿是归真返静.这既顺应自然造化的发展过程,完成了人与自然彻底融和:也是调和理想与现实,崇高与平凡之间矛盾最佳方式。二、西方的现代思潮与东方的文人情怀林徽因在伦敦游学期间同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有过直接碰撞,相较于在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闺秀作家,林徽因的心态更加开豁,思想更为新潮。首先,林徽因的生命哲学以个体生

5、命为本位,尤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命运遭际,她的几个短篇如《文珍》、《绣绣》和《吉公》都是关注边缘个体的生存境遇的,这并非由于作家视野狭窄.而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学中对“个”的存在的忽视的一次纠正。其次,在二三十年代封建思想禁锢还相当严重的中国.林徽因却对于爱情的情状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在《仍然》中是热烈的讴歌和赞美,在《深夜里听到乐声》中是失恋后的哀愁和怅惘,在《情愿》中是时过境迁后的洒脱和豁达。此外,五四新文化运动,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一大批作家追求个体的解放,也包括性的解放。林徽因的第一篇小说《窘》书写一个人到中年的知识分子的窘困的性心理以及由此生发的种种人生联想和感悟,传递出作

6、者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理解,性在林徽因的笔下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既是展示个体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成为挖掘和反映知识分子心态的一个重要支点。虽以西方人文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林徽因的目光中却不可避免地透出中国传统的文人情怀。林徽因曾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儒家的“仁爱”与“人世”思想与悲天悯人、忧时伤世的精神姿态深深扎根在林徽因的思想土壤中,她打开窗子.走出闺阁.诗作和小说关注生活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体现了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而与祖国共患难的决心是林徽因对传统文人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承续.当自己面临贫病交加的窘迫状况时,她坚定地拒绝了身在美国的费慰梅夫

7、妇的避难邀约。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陷于水深火热的困境中,具有高度人性关怀的林徽因自然对此怀有无限的感触,诗作《哭三弟恒》虽为悼念在空战中为国捐躯的三弟林恒而作。但诗人并不仅限于地倾诉个人哀情,而是推及对千万烈士崇高精神的赞颂。三、含蓄的象征与诗画的意境林徽因登上诗坛时,“新月派”显示出向现代派象征技法过渡的倾向。西方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认为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绪.上乘的方法便是为这情绪寻找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