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352309
大小:5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9
《地方高师院校当前变革重心论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高师院校当前变革重心论析摘 要:地方高师院校代写论文是整个教师教育庞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教师教育体系一直进行着开放性、一体化、高学历化、综合化等宏观结构性的调整,但其变革发展与社会及基础教育的变革深化程度和发展速度相比又有所不够。作为直接为基础教育和地方服务的地方高师院校,今后阶段其变革重心自然应转入院校的中观、微观和学校内在的转型性变革层面,其中尤其应落在学院的“反思性专业重建”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这一焦点之上。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变革重心;反思性专业重建;人才培养模式转换 一 近些年来,由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
2、体系的开放性、一体化、高学历化、综合化等结构性的调整,地方高师院校处于急剧的转型性变革和大发展之中。地方高师院校目前的类型大致有:(1)由地方高师院校发展或并人且继续举办教师教育的地方综合院校;(2)1990年以前一直举办的和1990年以后由原来的专科层次院校而升格的本科高师院校,其中有的会长期走“师范”的道路,有的则会在强调“教师教育主体”和“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而逐步走向“综合”;(3)有诸多办学困难但仍努力求发展的专科层次高师院校,其中包括一大批地方教育学院。 随着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调整和发展,地方高师院校近几年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喜人的,作为教师
3、教育服务对象的基础教育,其变革更深入,发展步伐更大,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化、校本化、选择性、均衡性的发展及具有“新基础教育”意义的素质教育的转型性变革,带来了整个基础教育面貌的变化,其中尤其是整个基础教育的科学品性的提升,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而由基础教育的变革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对教师教育所提出的多方面变革发展要求使得教师教育必须在宏观的结构性调整基础上而迅速转入中观及微观和内在的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构性变革之中,以更多和更快的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能适应其课程改革及基层学校转型性变革所迫切需要的适应性强、课程面宽的新型师资。这样,高师院校
4、特别是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地方高师院校其教育变革的重心自然就应落在“反思性专业重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这一焦点之上。 近二三十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发展,同时也使得各种社会问题变得复杂化,其解决方式也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为此,世界各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都关注并致力于培养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物、胜任各种实际活动的人。1986年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发表的《最终报告》指出:“各国大力改革本国教育和人才培养,应该使科学教育少一些以这一门或那一门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相反,各国需要选择更加综合
5、化和更具跨学科性的教育。”世纪之交,发达国家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综合性,都充分认识到高校专业的通识性和跨学科性并强调综合化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强调融通性人才的培养,都注重从科学世界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来推进专业的“反思性重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自然应自觉主动地融入国际社会主流。而我国的高师院校包括地方高师院校由于当前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以及整个社会都处于急剧变革之中且都对高师教育提出了诸多的变革发展需求,从“教育变革是发生于社会和为了社会的行为”的视角看,高师院校自然应自觉主动地与整个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趋势相协同,更应自觉主动地研究和
6、应答基础教育及社会的变革要求。 当然,变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是教育的特征,高师院校这些年来也都在变革中发展。随着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整个社会变革发展的加速,高师院校包括地方高师院校的变革发展必定应加速深化和提高水平,因此,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自然应将其变革发展的重心置于学校的“反思性专业重建”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上。 二 地方高师院校的专业建设这些年来与大多高等学校一样,都处于较快发展之中,一则为传统的师范类专业逐步得以设置齐全,二则是非师范类专业得以较快增长,但总的说来所发展的大多为传统性专业。因此,地方高师院校当前变革的当务
7、之急自然是应改革传统性专业设置,注重院校各专业的“反思性重建”,还应关注社会变革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等。 “反思”是个体、群体及集体等立足于“自我”之外而对“自我”之认知、行动及情境等进行推理判断和批判分析,以求更好地解决“自我”之认知、行动及情境等交互实践系统的相关问题,追求其交互实践系统的合理性,推动“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思是个体、群体及集体等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重要品质,也是个体、群体及集体等成熟之重要标志。古代先贤早就提倡“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等,而现代的“元认知”、“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流派也都从不同的
8、理论角度强调“反思”。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等无疑都需要“反思”的存在,都是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