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

ID:25335653

大小:5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9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_第1页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_第2页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_第3页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_第4页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英美法系国家刑法变革对中国的启示论文.freelinalLainalLa)作为有组织犯罪的极端发展形态,其主要特征是以战争形式出现的滥杀无辜,其巨大危害是同时侵害三种安全(法律保障的三类利益),即个人安全、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一般刑事犯罪(包括通常所说的有组织犯罪),或是侵害一种安全,或是侵害两种安全,而不会同时侵害三种安全。20世纪末以来的最深刻变化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导致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凸现以及各种极端思潮

2、的泛滥,这就是恐怖主义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恐怖组织、恐怖分子有一种共同的心理,他们认为所攻击的那个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是有罪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攻击的对象,即使该人是无辜的,但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以其作为牺牲品也是应当的。这种心理也就是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说的“邪恶意识形态”。什么是恐怖主义?《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法典》、美国国务院、美国国防部、美国联邦调查局各自都给出了略有不同的定义,但这5个定义有一个共同点,即恐怖主义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或称基于政治动机)而非法使用暴力。21世纪初的几十年将是世界范围的反恐时期。世界大国之间的反恐合作将增强各

3、国刑事信息沟通从而必将促进刑法运作的协同。三、英美刑法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对中国刑法的启示(一)持有持有(possession)在1962年美国《模范刑法典》(ModelPenalCode)公布以来被多数州刑法视为是与“作为”和“不作为”并列的第三种犯罪行为形式。对物品的控制状态,通常起始于作为,如取得、收受等,以不作为(无动作)维持其存在状态,具有作为与不作为相交融的特点。但持有本身是一种状态,没有积极动作,既区别于作为,也有异于不作为,因为刑法上的不作为以不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而持有未必以此为前提。”作为“行为形式的犯罪性明显地蕴含在主体自身的动作中

4、,”不作为“行为形式的犯罪性取决于主体与法律要求之间的义务关系。”持有“的犯罪性在于主体对非法财物(如毒品、凶器、犯罪工具、不义之财、色情物品等)的支配状态,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对主体行为的评价。不同犯罪行为形式与罪名构成的关系也不同。作为和不作为这两个术语本身均不是罪名的组成因素,它们在犯罪构成中出现的数量是不确定的。持有本身是罪名的组成部分,它的犯罪构成数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持有这一犯罪行为形式的法制价值在于,在一些多发性和危害大的犯罪现象中,有些案件难以用传统罪名治罪,持有型罪名便成为最佳选择。例如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创立,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减轻公诉机关的

5、证明责任。罪名是证明的中心。持有是现存事实状态,容易被证明,发现事实就是证明了这个事实。由作为或不作为行为形式构成的种种罪名,公诉机关必须证明既成事实的来龙去脉(来源或去向),而证明事实的来源或去向显然大大难于证明事实本身。减轻证明责任,有助于增强刑法的威慑效用,使狡猾的作恶者难逃法网。英国刑法中,与作为和不作为并列的行为形式称事态(stateofaffairs),其主要内容也是持有。中国现行刑法立法上没有将持有规定为一种可与作为和不作为并列的犯罪行为形式,但在1997年刑法中规定了多达10个持有型罪名,例如非法持有毒品罪,持有假币罪,非法持有枪支、

6、弹药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中国刑法理论上,有认为持有可以成为独立的一种犯罪行为形式,也有持否定观点的。但都不否定持有型罪名有其独特的法制价值。(二)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因果关系(causation)存在于结果犯的犯罪成立要件中。美国在法律上和学术界关于因果关系的公认理论是法定原因(legalcause)学说。法定原因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原因(causinfact),第二层是法律原因(causeinlaatecause)。一般认为,近因就是没有被介入因素打破因果链的、当然地或者盖然地引起危害结果

7、的事实原因。近因有三个特征:其一,近因首先是产生结果的事实原因(条件),但事实原因的外延大于近因的外延,因此并非所有事实原因都是近因。其二,当然地(naturally)或者盖然地(probably)引起结果,也就是说结果的发生不是偶然巧合。通常认为,“当然”的概率近于1,“盖然”的概率大于0.5。其三,近因与结果之间没有被介入因素打破因果链。司法实践中,一个危害行为直接引起损害结果的这类案件,在因果关系问题上通常不会发生争执。争论常常发生在这样的场合,在一个危害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又介入其他因素而导致某种损害结果。介入因素主要有三类:自然事件,他人行为,

8、受害人自身行为。在存在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如何认定先在行为是最后危害结果的近因?近因说认为,关键是考查两个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