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

ID:25331382

大小:77.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19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_第1页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_第2页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_第3页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_第4页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开拓中国“革命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建构现代大文学史观李怡内容摘要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研究当确立“大文学史观”。回到社会历史的广阔背景上,革命文学的历史谱系及内在精神结构将获得新的梳理和解读;同时,文献的发掘和整理、知识社会学方法的运用及大文学史观的进一步完善等,都将有力地推动方法论的革新,从而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关键词革命文学大文学史观谱系结构作者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61006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框架”(12AZW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

2、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民国历史文化框架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Skgt201105)一所谓的“大文学史观”,就是跨越出将文学作为“纯艺术”探索的产品,在广泛的社会历史联系中发现文学创作的意义和趣味。对于狭隘的“纯文学”理想而言,饱含了社会历史诸多诉求的文学思想不可不谓“大”,然而“大”又不等于没有艺术原则,不等于取消文学自身的独立价值,再广博的社会关怀也必须以“文学”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从“大文学史观”出发,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国特征”、“共和国特征”有比较清晰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现代中国影响深远的“革命文学”的历史谱系及精神结构。中国的2

3、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关于“革命”理想的文学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居社会意识的主流。不仅1928年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发展壮大中,日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决定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的整体面貌,而且“革命”之于“文学”的思维更是渊源深厚。从梁启超以文学诸界“革命”拉开近代文学序幕,到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胡适以《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拉开现代文学序幕,“革命”常常就是“文学”变革、发展的旗帜和动力,20世纪中国文学的几乎每一次变动都与“革命”紧密相关。即便在“告别革命”的诉求出现之后,“革命”依然成为我们绕不开的..关键词,而新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4、和对底层命运的关怀又一再将“革命文化”的价值凸显出来。不能深刻理解这种精神现象与话语形式,就无法真正理解现代的中国。现代中国对“革命文学”关注、阐释和批评,最初出现在文学研究会成员在相关杂志的讨论中,同时,“革命文学”也为邓中夏、萧楚女、沈泽民等早期共产党人所倡导,经过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发动的“论战”而影响日盛。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使得革命文学的批评具有了完整的理论形态,而1940年代的延安文学的发展,则使得我们的革命文学批评有了新的标准和立场;这样的标准、立场到新中国成立后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对“革命文学”本身的批评形态开始固定,而且也成为

5、了对所有文学样式展开批评的标准。至此,一方面是“革命文学”的历史价值获得了空前的肯定,但是另一方面也难免模式化和单一化,甚至充满了“以论代史”,或者说以“立场”代替文学研究的严重缺陷。到“文革”时期,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连左翼文学本身也陷入了被批判、被否定的冤狱。对现代“革命文学”的科学研究是在新时期以后逐步走上正轨的,虽然中间一度因为“自由主义文学”的再评价、因为“保守主义”思潮的复苏而有所削弱,但从整体上看,其学术的发展还是稳定的、健康的。一方面,表现在包括左翼文学、延安文学的大量历史文献都不断获得整理、保存和出版;另外一方面,关于现代“革命文学”的发生

6、发展的诸多方面都得以挖掘和阐述,例如“革命文学”演变的基本历史,“革命文学”发生的日本资源问题、俄苏资源问题,“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的历史价值以及局限性,等等。最近10年,随着国外“文化研究”方法的引入,学界又进一步注意到了“革命文学”与现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种复杂关系,从而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例如早期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与商业消费之间的关系,延安边区的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形态乃至军事斗争模式如何“内在地”影响了文学的细节等。总之,到今天,无论是基础史料的整理还是理论方法的丰富,都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当然,对现代中国“革命文学”这样

7、一个宏富、庞大而复杂的对象,目前依然还存在较多的盲区,其研究方法也存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之处。其表现有三:第一,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家谱尚待进一步厘清。我们习惯于将“革命文学”的起点定义在1928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兴起和论争,往前追溯早期的革命文学倡导,也主要突出了邓中夏、萧楚女、沈泽民等早期共产党人的作用。但是,认真清点,我们会发现这虽然呈现了“革命文学”的主流,但是却忽略了这一文学理想的其他艺术形态,而且因为这样的忽略而对“革命文学”的理解陷入单一和简略。现在,可以继续追问的是:其一,“政治革命”之外的知识分子群体(如文学研究会)同样是“革命文

8、学”最早的倡导者,他们的主张和思路有何特点?其二,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