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ID:25327008

大小:5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9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_第1页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_第2页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_第3页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_第4页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CT及MR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血管生成肿瘤影像学综述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即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创伤修复所需的基本生理过程,也是对局部组织缺血的反应[1]。肿瘤血管生成就是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上形成的过程[2]。这些新生血管不仅能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还会引起血容积、灌注量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变化,因此,要想实现对肿瘤早期诊断及准确疗效评价,不仅要求对肿瘤可视的表观特征进行监测,而且更需要深入到肿瘤的微循环及代谢情况进行探究。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学的迅速发展,对血管生成的研究现已成为一

2、个独特的新领域,从多方面探究血管的生长规律,如20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鉴定、测序和克隆,受体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发现,人类恶性肿瘤血管生成表现型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其中多种影像学成像方法(CT、MRI、PET、US),尤其是CT、MR功能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的、方便的影像学技术,拥有定量反映肿瘤微血管特征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功能性变化,目前已成为实验及临床研究热点,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新的靶向的分子影像学出现,有助于探测调控血管生长、增殖的生化因素和途径[3],这为分子水平上研究肿瘤血管开创了新的前景。作者在本文中

3、对CT、MR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现状逐一进行综述。1CT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应用CT增强扫描的基础在于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小分子碘对比剂在血管内、外之间扩散,随时间变化可以观察到组织和血管增强的程度,肿瘤血管的出现又会改变增强扫描时肿瘤的强化程度。CT灌注成像及CT动态增强就是利用这一基础实现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定量性分析。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imaging)是在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曲线中CT值的变化反映了组织碘聚集量随时间的变化,这样,所用对比剂作为一种生理性

4、示踪剂,可有效地反映局部血流灌注量的改变,从而获得组织功能方面的信息变化。利用不同的数字模型可计算出组织的血流量(bloodflo,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毛细血管通透分数(capillarypermeabilityfraction,CPE)等参数,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同时根据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也可获得一些半定量参数,如增强率(percentageofdensityincrease,Enh%)、最大增强值(maximumattenuationvalu

5、e,MAV)等。定量性CT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定量反映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生理参数,特别是灌注量、BV、MTT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目前,许多学者对CT动态增强和灌注成像的影像学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参数之间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CT影像参数与大部分肿瘤的生理参数有相关性,CT影像参数能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的状况[49]。在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中,对脑、肝脏和肺等器官肿瘤的研究较多,如Cenic等[10]通过动物实验对一组脑肿瘤的灌注成像研究显示,肿瘤的CBF、CBV和血管表面渗透面积(permeabilitysurfaceareaproduct,

6、PS)明显高于正常组织。Sa,HCC)的CT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hepaticarterial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流量(portalvEinperfusion,PVP)、肝总灌流量(totalliverperfusion,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epaticarterialperfusionindex,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ortalvEInperfusionindex,PVI)与肿瘤恶性程度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之间的相关性,得出高分化HCC的MVD、PVP、TLP、HAI最

7、低,PVI最高;中分化HCC的PVP、TLP最高;低分化HCC的MVD、HAI最高,PVI最低。这些研究都体现了CT动态增强与灌注成像能鉴别良恶性肿瘤、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具有评价疗效的潜力。但是,目前反映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的CT参数变化的资料不多,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CT影像学参数与病理的MVD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Kan等[15]对兔肿瘤经SU5416(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分析了CT灌注参数BF、BV、MTT等与MVD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在抗肿瘤血管治疗中,CT灌注参数能够量化成熟血管的灌注量,

8、但不能反映治疗前后MVD的变化。随着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的应用以及新的CT对比剂的研制,CT灌注成像及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