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崩漏病因与证治文献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崩漏病因与证治文献探讨【摘要】崩漏病因主要与血热、血瘀、脾虚、肾虚有关。血热:或怒动肝火而血热妄行;或阳气亢盛,阴血失守,热迫血行;或过服辛辣过热之品,热伤冲、任;或因膏粱厚味,以致脾湿下流于肾,与相火合为湿热,迫经下漏而成为血热崩漏。血瘀:如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皆致败血留阻,新血不得归经;或郁怒气逆,饮食生冷,寒湿凝聚,冷积胞中,损伤冲、任,使得经血外溢,而导致血瘀崩漏。脾虚:思虑、劳极和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心气不足,心火乖脾都可成为脾虚崩漏发病因素。肾虚: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胞宫,精血不固;肾阴虚,虚火妄动,冲、任
2、失调,失约经血;阴阳俱虚,气血不相维系,血随气下。另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稚弱,天癸甚微,冲、任未充,或者更年期,肾气渐虚,阴阳失平等,而成为肾虚崩漏。崩漏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血热:清热凉血。血瘀:祛瘀止血。脾虚:补脾益气,养血止血。肾虚:肾阳虚,温肾止血;肾阴虚,滋肾养阴;阴阳两虚,可综上两法应用。【关键词】崩漏病病因病机证治崩漏,又名崩中漏下。指不在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一般以来势急,血量多者为崩,来势缓而淋漓不断者为漏。崩与漏的症状表现不同,但其发病机理是相同的,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两者常易互
3、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统称为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 崩漏病因病机 有关崩漏的中医 4.肾虚崩漏 《女科经纶》引朱丹溪曰:“崩下由脏腑伤损冲、任两脉,血气俱虚故也。两脉为经脉之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劳伤过极,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故忽然而下。”并认为:“阴虚阳搏成崩,病的根源在肾,而肾水阴虚不能济心涵木。”而《竹林女科证治》一书中明确指出:“血崩不止,由肾弱阴虚,不能镇制胞络相火,故血热成崩,恐则大下也……。”引发本病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肾气稚弱,天癸甚微,冲、任未充
4、,或者更年期,肾气渐虚,阴阳失于平衡等,都是导致肾虚崩漏的致病因素。肾虚崩漏主要包括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肾阳不足,精血亏少,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胞宫,精血不固。肾阴虚,元阴不足,虚火妄动,冲、任失调,不能约制经血,故成为崩漏。根据病情发展,两者可能会相互转化,阳病可转为阴,阴病可转为阳,阴阳俱虚,肾失闭藏,使气血不相维系,血随气下,而成崩漏。 崩漏证治 有关崩漏证治,在古医书中早已有较详细论述。但诸家看法不一,如《兰室秘藏》对于崩漏病证治认为“补阴泻阳法”。《妇人大全良方》引张声道云:“大率治血崩先用此。譬如治痢
5、,有积不先去之,徒服断下药,一时暂止,久则毒气愈深,甚至危殆。”陈自明还说:“血崩乃经脉错乱,不循故道,淖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结瘀之血,凝成窠臼,更以药涩住,转见增剧。”所以,他认为:“宜先以五积散加醋煎,投一二服,次服灵脂散及顺气药,去故生新,自能平治。”在治疗当中张声道还提醒我们,除止血之外,应该还要化瘀,这样才能去故生新。而明《丹溪心法附余》对于崩漏治法却认为:“初用止血以涩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归。”明《万氏女科》引王叔和《脉诀》谓:“崩中日久为曰漏,下时多,肾水枯也。治有三法,初止血;
6、次清热;后补其虚,未有不痊者矣。”可见丹溪治崩法是源于晋·王叔和《脉诀》。而清《女科经纶》引《李太素》却认为:“崩为急证,漏为缓病。崩必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之极,血热沸腾而然。漏则房室过度,伤损冲、任两脉,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时漏泄”等因素。在治则上,李氏认为:“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滋阴养气养血;或兼制火。”但《女科经纶》认为:“治崩漏,先调其气。”强调“调气”对治疗崩漏的重要作用。在用药方面,着重“选用香附味辛气温”之类药物,并谓此类药“能行十二经八脉,为血中耗气之药”。有关崩漏
7、证治,《竹林女科证治》记载较为详细,文中不仅论述此病病机,理法方药,而且还将崩漏病分为不同时期,采用不同治法与用药,说明得十分清楚,并有附方数首。萧氏提出:“崩漏初起,治宜先止血,以塞其流,加减四物汤、十灰丸主之。崩漏初止,又宜清热,以清其源,地黄汤,或奇效四物汤主之。崩漏既止,里热已除,更宜补气血,以端其本,加减补中益气汤主之。”从其治病三法之中,使我们认识到,对于崩漏诊治,首先要分清其寒与热,虚与实,以及虚证夹实,实中夹虚,寒中夹热,热中夹寒等现象。这样才能提高临床疗效,病复完好。对崩漏病用药,清代医家叶天士主张温
8、补与清通二法。他在《临证指南医案》崩漏一文中指出:“暴崩宜温,久崩宜清。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漏久崩,宜清宜通。”此为治疗大法。另外,徐灵胎主张:“治崩漏必用补血大剂,而兼黑色之药”,并曰:“大概轻剂不能中病。”有关崩漏病治则,应该根据病情、症状、脉象,辨证施治,然后处方用药,真正做到药到病除。在诊疗过程中,应当时刻牢记诸位医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