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ID:25320390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9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_第1页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_第2页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_第3页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_第4页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治黄工作中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2、第1 摘 要: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分析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与现状,认为:①以入黄泥沙作为黄河多沙的惟一特征指标是不全面的,假定泥沙输移比为1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应该认真研究确定黄河土壤侵蚀总量及其动态变化。②我国耕地资源奇缺,防治土地的石化、沙化、劣化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沟坡兼治,保土为主,拦泥为辅,警惕当前过度渲染沟谷拦泥、筑坝淤地的偏向。③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是其主要组成部分。当前水利部门使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词

3、代替历来治山治水的工作项目,既不科学,也不合理。该词概念模糊,难以理解,建议对其进行研究修订,以便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水土保持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成效。关 键 词:土壤侵蚀;生态建设;侵蚀量;输沙量;输移比;保土;拦泥;黄河治理1关于土壤侵蚀量与入黄沙量泥沙运行的过程,一般总是从流域土壤侵蚀开始,经过浑水灌溉,洪水漫淤,各级支流的河库淤积,河谷淤地坝与骨干工程的拦截进入干流河道冲淤与利用,最终进入大海。对黄河而言,长期以来总是略去进入干流以前的泥沙输移过程,而以入黄沙量作为黄河泥沙的特征指标,

4、即通用的16亿t/a。水土保持的成就以入黄沙量的减少为标志,这显然是针对黄河防洪减淤而设计的,可以理解,但不全面,有缺陷。应该说,黄河泥沙的表达,既有流域的高侵蚀量,又有河道的高输沙量。土壤侵蚀量与入黄沙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彼此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入黄泥沙居高不下,根本原因就是土壤侵蚀量没有明显减少。片面的理解与表达必然导致治黄方向与路线的偏差。《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拟定在黄河支流建设5座大型拦泥库、7座小型拦泥库,尔后的规划又提出各式各样的拦泥库方案都是重入黄、轻面蚀的明显例证。笔者认为,无

5、论是规划安排或者科学研究,正确途径应当是从源头开始,正本清源。泥沙专家总是将侵蚀、输移、沉积贯穿为一个整体,认真分析研究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以观其全貌。黄河的洪灾,问题在下游,根子在中游;河道的淤积抬高,问题在入黄泥沙,根子在土壤侵蚀。从下游河道淤积的颗粒分析,提出中游白玉山区加速治理的重要性,便是上下统筹取得成功的实例。国内外惯例,对泥沙问题的表达,若以河流或测站为主,则采用输沙量或含沙量等指标;若以泥沙或流域为主,则采用侵蚀模数或侵蚀量等指标。专家们估计全世界的土壤侵蚀总量约200亿t/a,其中中国

6、为50亿t/a。长江流域为26亿t/a(其中宜昌以上为15亿~16亿t/a),相应河道输沙量为5亿t/a。而以多沙闻名于世的黄河,却仅以长期以来三门峡断面的输沙量作为泥沙特征的标志,与其地位与作用实不相称。治黄初期,假定泥沙输移比为1,以入黄输沙量替代流域侵蚀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时至21世纪,这种做法已不适应黄河的开发治理和泥沙的科学研究。建议尽快研究确定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以及各地区、各主要支流的土壤侵蚀量。根据当前在黄河水土保持工作中积累的资料和相应的科研成果,人们应该有能力、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

7、内计算出黄河流域的侵蚀总量(侵蚀量是随人类活动而变化的,这里首先要求的是相应于16亿t入黄泥沙的基本量)。因为已有泥沙源头以下各类保沙、用沙、淤沙、拦沙数据,只要加以适当检查与补充,再加上入黄沙量,即为侵蚀总量;同时再以各地区遥感面积资料乘以相应的侵蚀模数,也可以相互验证侵蚀总量。据此,笔者大胆设想,黄河中游流域面上的土壤侵蚀量应不低于20亿t,甚至可达26亿t/a。这些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影响巨大,不容忽视!2关于保土与拦泥根据黄河丘陵区陕北入黄支流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关资料分析,

8、水土保持的减沙作用具体表现为:面上的梯田林草占减沙总量的20%~25%,沟谷的淤地坝与支沟骨干工程占减沙总量的50%~70%。前者是保土,后者是拦泥,两者配合,占减沙总量的85%左右,这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从增产和拦泥的作用看,沟谷措施所占面积虽然只有面上措施的10%或稍高,但其拦泥量则相对较大。坝地还具有土、水、肥的优势,种植经营相对集中,有利于粮食生产增益,既为治河减淤者所青睐,也受增产扶贫者的欢迎。坝地的单产较高,可为坡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创造条件,两者相互配合,对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有利的。但

9、从时效上看,面上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逐步增加的;而沟谷坝库却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步衰退。有资料反映,坝地的总体减沙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的60%以上降到了90年代的50%以下。从措施难易与经济评价看,沟谷拦泥要抵御强大的水力冲刷,工程要求高、困难多,单位面积造价比梯田林草高出七八倍。特别是依靠科学,实施封禁修复,利用自然界的能量比之人工工程费用小、效益显著,使面上保土更具优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