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

ID:25310366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9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_第1页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_第2页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_第3页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_第4页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常态课的教学策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312000) 何晓俐[摘 要]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主要阵地。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文本是基础,合理制定目标是关键,简洁地设计教学是途径。[关键词]常态课 策略 效率[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 1007-9068(2015)01-039平常,我们往往会被精彩的优质课、观摩课所吸引、感动,但过后不禁要问:我们平常的课堂也能有如此效果吗?其实,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根

2、本提升仅仅靠那几节经过反复打磨,反复试教的优质课、观摩课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靠平日里每一节常态课扎实高效的教学。梁实秋先生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的语文课就该是要将“绚烂”的课堂归于平淡,回归到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的状态。那如何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层意义演绎得更切合实际呢?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要让常态下的语文课在平实中显绚烂,就要在课前下工夫。我们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文本是课堂传授知识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载体。因此,我们教师对

3、文本解读的准确、深入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将课文分为“亡羊”“补牢”两部分,“亡羊”部分又分为第一次“亡羊”和第二次“亡羊”,只是简单地讲解了两次“亡羊”的过程,没有深究这两次“亡羊”的区别。因此,学生揭示的寓意都比较肤浅,只是理解到:我们做错了事一定要及时改正。其实,如果教师解读文本更深入一些,那么学生就会理解得更具体、透彻。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考虑一个问题:这两次丢羊,哪一次是可以原谅的?对这个思辨性问题,学生其实是很容易回答的。他们都知道第一次丢

4、羊是能原谅的,因为羊圈出现了一个窟窿。这是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第二次丢羊就不能原谅了,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学生马上就能从中明白这个养羊人不听劝告,没有思考丢羊的原因,因为他说了一句话:“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对三年级的孩子如果能这样引导的话,那他们对寓意的理解就会深刻些,课堂也显得更有深度。二、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在正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我们农村学校,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时间去很好地去培养孩子听、说、读、

5、写的能力。每当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我们都感到很困难。要么是孩子不愿说,要么是孩子不会说。因此,对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相对低一点。如,一年级孩子不能通顺地说一段话,那口语交际课的目标就要定位于引导孩子通顺地说一段话。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作文要求是“编故事——假如我会变”。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就不要求学生能生动、完整地叙述整个故事情节,只要求他们能生动地叙述最精彩的部分。这样,孩子就会比较好把握作文要求,写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三、简洁明了地设计教学有些语文课堂

6、教学的过程纷繁复杂,教师在努力地背着教案中的环节和衔接。其实,教学过程一定要设计得简洁明了,便于教师教,也便于学生学。如何才能让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呢?(一)抓住题眼,巧妙破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本身也有眼睛,也就是“题眼”。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会抓住“题眼”,巧妙破题,就能把握文章的脉搏,触摸到文章的脉络,这对语文学习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傲》一文,课题中“骄傲”就是题眼。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让学生先理解“骄傲”是什么意思;然后让他们找一找课文中是“谁为谁骄傲”“为什么事骄

7、傲”;最后再解决“老奶奶为什么为小男孩骄傲”。根据题眼抓住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就能读懂这篇文章。(二)分析课题,抓住线索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教学时,在引出课题后我们一定要对课题加以分析。有的课题可能就是课堂教学的线索。比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一文,首先,引出课题,让孩子们读一读;其次,请他们从课题中找出文章的两个线索:一是路,二是树;其三,让孩子们深入学习,理解这是一条怎样的路,计划的和建成的有什么区别;其四,再学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最后,归结在一起,从这条路、这棵树中自己体会到了什么。这

8、样一篇略读课文就学完了。这样教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阅读的方法上都会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三)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悬念给读者的心理造成一种期待,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悬念提问法,就是指教师提问时,让学生对问题或事情产生“欲知后事如何”的好奇心,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追下去”的迫切心理,并带着一种期待的心理去学习。这样,通过提问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学生就会迫切要知道学习的内容。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