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5266325
大小:6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9
《论包拯的民本、法治等治国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包拯的民本、法治等治国思想摘要:包拯一生担任过众多官职,在治国方面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主张治理国家应该做到知人善任、宽民利国、重视法治,同时还应该关注边防的稳固。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其思想还存在诸如等级观念之类的缺陷。而我们今天谈其治国思想,主要不是谈其缺陷,而是看其思想对现今治理国家的意义,尤其是民本、法治等观念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治国用人民本法治国防DiscussingonBaoZheng#39;sgoverningideassimplyAbstract:Inhisalllife,BaoZhengtookman
2、yofficialpositions,andhealent.Headvocatedthatanydefectssuchashierarchicalconception.Today,ocracy;governingbylaw;nationaldefense包拯,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氏。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谥号孝肃。包拯为仁宗朝进士,先后担任知县、知府、按察御史、西北转运使、天章阁侍制、开封府知府、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后封为龙图阁直学士。包拯处理过军事、政治、财政等各方面事务,对治
3、理国家方面有独特见解,曾多次上书就上述问题提出良策,希望得到君主的认可和施行。《宋史·包拯传》载“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可以说包拯不仅严格要求他人,且对后人要求也极为严格。他曾留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正因为包拯为官清正廉明、公正执法、为民请命做主,为当世人乃至后人所熟知,故有“闾里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包希仁笑比黄河清。
4、”之言。包拯任职期间,针对时事多次上书,竭力为国建言献策。其奏章由其门生张田汇编为《包拯集》,本文以此为中心,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来分析包拯的治国思想。1.知人善任,国之大道自古至今,官吏始终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因素,即所谓“用人得失,系国之轻重,固不可不慎也”,因此各朝统治者对用人都十分重视。包拯多次上书仁宗,就选举和择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恶官奸吏也毫不畏惧上书弹劾。仁宗朝时,范仲淹也曾在庆历三年时上书建议实行以改革官制为主的庆历新政,但终因各方反对而失败。包拯也主张改革官制,但其做法与范仲淹不同。他不是让君主通过一次新政转变
5、局面,而是就具体事件和具体人物上书评论,以期君主能逐渐改变吏制。这样的做法显然比前者要合理的多,也更符合当时的情况。首先,提出用人、识人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希望引起重视。“王者端居岩廊之上,垂拱而抑成者,以能知人,能官人,使之然尔。”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一人独居高位,要想垂拱而治天下,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得使用大批官吏,而官吏的好坏又决定国家是否能稳定发展。包拯认为“若中外各得其人,协心以济,则陛下垂拱仰成,无为无事矣。”君主若“知人则百僚任职,天工无旷矣。”只有在君主知人善任的情况下,各级官员各司其职,各理其事,国家机
6、器才能正常运转,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其次,对选拔人才要重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用人常受到名望和经济的制约。包拯从基层通过考试一步步登上高位,所以他深知此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故上书言,“用人之道,不必分文武之异,限高卑之差,在其人如何耳,若得不次进用,则必有成效。”应“先望实而后资考,则所得精矣。”这样不仅可以选拨到真才实学者,也能做到各尽其才。针对一些有才之人不被发掘,包拯说“若人主虚己招纳,广务搜访,不忌恩仇,惟能是用,谗既不入,谁敢不竭忠诚!此皆事由君上,非臣下所能致也。”只要君主能搜寻到这些人,他们必会竭力办事的。国家只有在这
7、些被选拔的有识之士的治理下,才能长治久安。其三,反对以朋党之名诬陷才士。能臣干吏依程序办事,依法度办事,据实建言献策,必将触及某些王公显宦的利益。于是这些人就会想法设法阻止此等事情的发生。他们多以联名上书弹劾或以恐吓的方式威胁阻碍官员办事,使国家的正常运作发生扭曲。包拯认为,“凡有才名之士,必遭险薄之辈假以他事中伤,殆乎屏弃,卒不得用。”若此等人才不用,必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同时清议之风也会淡化,没有人再敢为国建言献策。庆历新政以后,很多曾支持过新政的才学之士也害怕会遭到非议受迫害而不敢多言政事,有些官员甚至会被认为结成朋党而遭诬
8、陷。包拯言,“臣伏闻近日以来,多有指名臣下为朋党者。其奋不顾身,孜孜于国,奖善嫉恶,激浊扬清之人,尤被奸巧诬罔,例见排斥,故进一贤士,必曰朋党相助;退一庸才,亦曰朋党相疾,遂使正人结舌,忠言息心,不敢公言是非,明示劝戒,此最为国之患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